[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11)07-0016-0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近1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学者们不仅将这一研究领域在形成之初所讨论的一些问题引向深入,而且也在不断开辟出一些新的问题域,从而使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理论成果也随之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做一概述与简要评论,以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一步研究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可能与标准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有些论者在近几年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出种种质疑,这些质疑由于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所以,如何说明和论证这种可能性也就成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一项根本性、前提性的学术任务。陶德麟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是进行了80多年还在继续进行的过程,这是一个经验的、事实性的命题。那些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可能性的观点,经常是通过预设马克思哲学与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以及斯大林的哲学的对立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如何不可能的。这样的论证语式和立论根据,由于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统一性并因之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意义,因而实质上都是不能够成立的,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无论如何都是站不住脚的。① 汪信砚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但这样的过程不会像有些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为乌有。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的,不是其特定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其精神实质和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立场、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要以中国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以及立场、方法,从而创造一种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这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只能说明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② 徐梦秋的观点也很有代表性,他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能性的层次和内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些部分是完全可能中国化的,而有些部分则不太可能中国化。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表达形式是能够中国化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并获得关于中国国情的客观认识以及在客观认识中国国情基础上形成解决中国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也都是能够中国化的。但他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不可能的。③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这一点应当是自明的。然而,应当以理论或者文本为标准还是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败得失,则是一个需要廓清的问题。对此,陶德麟进行了明确的指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概念不是从书本研究、而是从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它是一个标志实践目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概念。既然如此,与版本学、校勘学、考据学、训诂学这样的问题不同,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败得失,就不能用注经的办法、以某个论断与某个文本是否符合为标准,而只能以实践的结果与实践方案的预期目的是否符合为标准,也就是说,应当是以实践为标准,而不是以文本为标准。④ 安启念也从思想路向的层面指认了实践标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主线展开的,因此,“从实践需要看理论”,即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要求有选择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理论并对之进行发展,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思想路向。⑤
有些学者特别强调,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检验标准,一定要警惕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强调它的实践品格不能仅仅停留于现实事件的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对实践发生作用,不能与自身精深的理论创构分离开来,若非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难以实现学术内涵和现实内涵的科学统一。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方向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不仅一如既往地从宏观上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进行了精细的研讨。学者们一致认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这部历史的理论表征深深地凝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韩庆祥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具体地梳理为四个时期,即动员参与期、表达诉求期、整合凝聚期、深水攻坚期。这四个时期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成果分别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与邓小平理论、唯物史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政治哲学与科学的公共权力观。⑥ 有些学者,如邹诗鹏、张兴国等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进行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