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关于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普遍性、非私人性及紧迫性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新汉(1947-),男,浙江余姚人,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杜威对自我评价活动的研究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实践活动总包含有作为主体根据的目的和方法,而合理目的和有效方法的形成总与以目的和方法为对象的自我评价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普遍性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方式。可以从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分析的角度和黑格尔关于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非私人性。当代社会的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本质与自我评价活动的困境联系在一起,而互联网的虚拟交往更加深了自我认同的危机。这些都为对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根据。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2-0005-07

      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处于客体地位的主体的评价活动,自我评价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来看待作为客体的主体属性的过程,也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的主体需要与作为客体属性之间所形成的价值关系反映到主体意识中来的过程”[1]。自我评价活动包括个体自我评价活动和群体或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本文主要研究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研究何以可能、何以必须的问题。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普遍性和非私人性为研究个体自我评价活动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网络交往中,个体自我认同危机把个体自我评价的普遍性以危机的形式凸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凸现了研究自我评价活动的紧迫性。

      一、杜威研究的启示

      研究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不能无视杜威。杜威认为,哲学应该放弃“纯粹理论的自以为是的确定性”,而应关心“人们必须在其中‘应付’实在并‘与之相处’的日常实践”[2]。杜威关于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理念有三个要点:“哲学必须以人类事务为研究对象;价值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核心问题;哲学必须为人类生活提供智慧。这一理念是19世纪中叶哲学革命的产物。杜威的学说不仅彻底贯彻了这一理念,并且赋予这一理念以实验经验主义新的内涵。”[3](译者序)杜威关于价值论的研究给我们论题以两个启示:

      其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具有普遍性。

      杜威认为,价值与人的行为不可分离:“有机体(指人——引者)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像米考伯(Micawber——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等着甚么事情发生。……它按照自己的机体构造的繁简向着环境动作。结果,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又反应到这个有机体和它的活动上去。”[4](P46)因此,“严肃的人们总是向往有一个使得经验可以产生观念、产生意义而这些观念又可以转过来支配行为的世界”[5](P106)。他进一步认为:只有当“享受以一种改变了的形式从智慧行为中重新产生的时候,它们才变成了价值。”[5](P261)这种“智慧行为”是与“说这个事物‘将起作用’(‘will do’)”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的,它断言这个事物将主要地产生某种后果,它指明所采取的一种态度,因此这种判断就是评价判断,“这是理解在价值与指导行动之间有何关系的关键”[5](P263-264)。杜威并且认为,这种创造价值的活动正是“人类之所以显得高贵”的本质特征。

      杜威进一步从评价活动与引起创造价值活动的欲望和兴趣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之。人们的行为总是由欲望和兴趣引起的。“欲望只在现在境况有‘问题’、‘麻烦’的时候才会出现。分析表明,所谓‘有问题’来自下面这个事实: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缺少某些东西和需要某些东西。”[3](P39)而“一种兴趣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种欲望,而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欲望”,“这些欲望是在经验中产生的,因为是彼此相连的,所以在连续的行为过程中,这些欲望就具有一定的秩序”[3](P62)。杜威把“欲望看做是人们通过对结果的深谋远虑而对原始冲动做出的修正”,并由此称之为“合理的欲望和兴趣”[3](P35)。合理的欲望不是现成的东西,是在行动中不断地被“远谋深虑”并发生着改变。于是,杜威下面的命题就逻辑地产生了:“把欲望作为一种手段而对它进行判断和评价”[3](P39)。对行动主体自身的欲望进行判断和评价,也就是主体把自己作为评价对象,这就是自我评价。由于主体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自我评价既指向欲望,更指向这个欲望在环境中所造成的结果。把合理的欲望与自我评价活动联系在一起,而合理的欲望又与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创造价值活动联系在一起,于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就离不开自我评价活动,自我评价活动就由此具有普遍性。这是杜威研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其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可以被经验地证实”。

      往往有一种误解,个体自我评价活动是个体自己的私人问题,就是说,个体是如何进行自我评价活动的、形成什么样的结论,对于别人而言是一个“黑箱”,别人是无法予以验证的。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似乎也印证了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私人性。

      杜威不同意这种观点。杜威把自我评价活动通过欲望与行动联系起来,已经表示了自我评价活动的非私人性。杜威以牙痛“可以被经验地证实”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个体自我评价的非私人性。牙痛作为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自我评价,尽管这种自我评价处于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牙痛是通过我的内省得到的,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他人所无法理解的。杜威却认为:“但是这并不是说,你知道你所有的那种状态是一种牙痛和别人知道这是牙痛这两者之间有任何的差别。事实上,关于牙痛的性质,特别的位置和这次牙痛的其他特征等等,这位牙医大概比那个有牙痛的人还知道得清楚些。”杜威还明确地说,牙痛这种“为我所私有的情况似乎是依赖于物理的条件而不是由于它的性质中有任何内在的东西使之如此”[6](P228-235)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