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新夏,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

      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只承认人的本质而否认人性。对此,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和关于文本的当代性重释的结合上,对马克思关于人性及其与人的本质关系的理解作出重新考察。考察将从两个路径展开:一是考察马克思是否承认人性;二是考察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是否意味着否定人性。

      关于马克思是否承认人性,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对人性的论述在其著作中并不鲜见:他不仅多次正面地提及人性,还对人性作出了新的、独特的理解。

      在《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中,马克思就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1、414页)这里已经在与“专制制度”和“兽性”相对立的意义上肯定性地提到了“人性”,将其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据,作为批判专制制度的尺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复归人性”的诉求:“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第81页)此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再次提到“合乎人性”及“适合人性”,并在《资本论》中提出“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版,第928-929页)马克思一再提到“合乎人性”或“适合人性”,表明“人性”一说在他那里绝不是偶然的,反映了他关于所有的人都应当并同样具有普遍的人的类本性的主张,表明他肯定人性的存在;至于将“人性”、“天性”与“合乎”、“最适合于”等词连用,则表明他对人性持正面的、赞同的态度。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时,为了说明异化劳动使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以及使类同人相异化,提出了对人的类特性即人性的理解,指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第57、58页)这些论述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人的类特性”就是人这个类特有且共有的规定性。作为人这个类的特性,对内乃人皆共有,对外则使人区别于他物特别是其他动物。人所共有而又区别于他物的规定性,无疑是也只能是人性。其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人的实践、劳动、生产,是理想和本真意义上的实践。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实践是人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区别于从而高于动物之所在。根据这两点可以认为,马克思肯定人性并将其理解为人的实践。

      对于上述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有展开的论述:“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这里肯定了生产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据。

      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只是对人性诸种可能的理解之一种,但应当强调的是,他的这种理解是对以往人性论的继承——承认人皆具有某种共同的类特性亦即类本性,承认普遍的人性。这种观点显然受到了近代人道主义者的影响,或许还受到了康德的目的论的影响,因为它与其有相通之处。但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本质上不同于前人,这主要在于两点:其一是如上所述,认为人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实践、劳动、生产。这一理解的优越之处在于,实践包含了以往所理解的人性的诸种规定而具有开放性。其二是认为人性是人应然的而非既有的规定性。对于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后来被异化的“合乎人性的人”复归,这种理解显然不能成立;另一种是,所谓“复归”实为人性的建构或人的培育。也就是说,“合乎人性的人”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中应然的、理想的人的基本理解。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是他所设定的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目标,而这里的“人性”就是指人作为人应有的、使人成其为人的规定性。这种应然的人性是人皆具有从而是普遍和抽象的,是人作为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应有的禀赋。同时,这种应然的人性又不同于以往人性论者假定的人的既有的本性: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或无关社会和历史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生成、丰富和发展的。

      二、人性与人的本质

      问题是,既然马克思多次肯定人性,那么为何他长期以来却被误认为对人性持根本否定的态度?本文认为,形成此种误解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没有对人性问题作进一步展开的论述;另一方面,后人将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直接等同于否定抽象人性。

      前一方面原因较易于理解:因为经过近代人道主义者的充分论证与强调,人性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已成为共识,因而无须马克思赘言。此外,由于马克思以实际地改变世界为旨归,故肯定人性并非他的研究重点,他的重点是阐释现实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进而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这种研究与对人性的研究属于不同的范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