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10)08-0005-05

      75年前,艾思奇的名字随同《大众哲学》一起传遍大江南北,他由此走上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纪念艾思奇百年诞辰,缅怀艾思奇的哲学贡献,对于中国今后如何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艾思奇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时代。研究艾思奇,不能局限于一个人,而是要把他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来考察。

      一 共相和殊相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个人意志使然,这是中国近代到现代思想包括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到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艾思奇在这个大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驱。1938年4月,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化和现实化的观点,表明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命题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通俗化是中国化的一个部分,但只是中国化的初步,因为它还未能“把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作为根本的着眼点”。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哲学中的共相和殊相问题有密切关系。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上,1931-1936年上海时期的艾思奇与毛泽东各有侧重。毛泽东对哲学的思考是以政治路线的制定和执行为中心,艾思奇是以科学的思想路线为中心;毛泽东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主要针对教条主义的抽象共相论,即把共相绝对化的问题,艾思奇主要针对把殊相绝对化的问题;毛泽东重点解决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庸俗化的倾向,艾思奇主要与对抗中国化、取消中国化的倾向作斗争。

      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它涵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整个历程。从晚清的“中体西用”论开始,到全盘西化和共相论,以及毛泽东和艾思奇的中国化,都涉及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论”,也是为了解决教条主义割裂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他关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不是一种泛指,而是一种特指,即批评党内脱离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倾向。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目的都是号召人们把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共相与殊相衍化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逻辑与历史的关系、论与史的关系(有论无史、以论代史)、超越现实与关注现实等问题。

      中西文化之争是百年话题,从“体用之争”到“共殊之争”,表明文化论争逐渐深入到哲学层面。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②,反对西化论的文化一元论,认为未来会有“中国文化复兴”,而胡适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发表《全盘西化的理由》③,随后王新命、陶希圣等人1935年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这种中西文化之争反映到哲学上,就是普遍与特殊关系的处理问题。冯友兰发表了《别共殊》一文,提出特殊的东西是不可学的,也是学不到的,共相的东西是可以学的,也是必须学的。④中国的文化由传统的转为现代的,这种改变是全盘的。文化选择的标准,最好的办法是认识共相。冯先生所谓的共相世界是在具体世界之外,即在实际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际世界、理世界,从而提出了理在事先、理在事外、理在事上的观点。理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自存,是超时空的、永恒的,无所谓古今、无所谓新旧、无所谓中外。张岱年在1933年《大公报·世界思潮副刊》发表的《谭理》一文中指出,理的在时空与物的在时空有差异,物是限定在某特定的时空之中,理则可以不限于某特定的时空中。理在事中,但又不限于具有该理的个别事物。理并不是不在时空之中,而是不限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我们不能把“不限于特定时空中”认为是超越时空,认为在时空之外。张岱年的论述一方面肯定了“理”无中西的道理,另一方面又阐明了理是具体共相,它总是不断发展的,脱离实际的抽象共相是不存在的,这些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中外关系构成文化争论的主旋律,所以冯友兰认为共相和殊相的争论是中国近代以来哲学的基本问题。张岱年在早年也表示,在哲学理论方面,他比较注意外界实在问题以及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写作《矛盾论》一文和对艾思奇《哲学与生活》一书的摘录中,也突出关注了“具体的矛盾”以及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⑤当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事物的内部共性和个性的两方面及其相互联结。事实表明,只强调矛盾的普遍性而看不到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只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而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都将陷入抽象的、片面的研究。教条主义就是不懂得矛盾问题的精髓,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割裂开来,以至于把活的马克思主义化为死的马克思主义,把有机的化为机械的,把具体的化为抽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