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

——再论杜甫与道教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本文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杜甫的宗教信仰”章之部分论点提出商榷,就该章涉及的下列五方面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见解:一,杜甫求仙访道,是否受李白影响的问题;二,关于《三大礼赋》;三,关于《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四,关于《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乙天尊图文》;五,关于丹砂、葛洪、蓬莱及其他。

      【关键词】 奉儒守官 耳濡目染 求仙访道 文学夸张 民本思想 斑烂浪漫 忧国忧民

      1981年我写了《论杜甫与道教》,刊于黄河文艺出版社《文学论丛》第六辑。十多年来,我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也积累了不少新的资料,故作此文。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中告诉读者,李白虽领受《道箓》,成为真正的道士,并参加了道教迷信活动,但由于李白嗜酒,“酒是使他从迷信中觉醒的触媒”,“酒与诗的联合战线,打败了神仙丹液和功名富贵”,李白在临死那年,终于跟神仙迷信彻底“诀别”。而杜甫呢?他虽“不曾象李白那样,领受《道箓》成为真正的道士,但他信仰虔诚,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求仙访道的志愿,对于丹砂和灵芝的迷信,由壮到老,与年俱进,至死不衰”。杜甫“迷信道教,至死不变,更笃于李白”。“李白在去世前从迷信中觉醒了,而杜甫则一直没有觉醒,这是值得注意的。”〔1〕

      十多年来,尚未见有论文论及这个问题,而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李白与杜甫》立专章谈《杜甫的宗教信仰》,其总的立论是:杜甫对道教、佛教的信仰很深,在道教方面,信仰“老而愈笃,一直到他的辞世之年”;在佛教方面,却是禅宗信徒〔2〕。 本文就据郭先生全部论据作驳论,阐述我的观点。

      一、杜甫求仙访道是否受李白的影响

      郭沫若同志认为杜甫和李白认识前早就有求仙访道的志愿与实践,其根据之一是《壮游》:“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证明杜甫二十岁“南游吴越,已准备浮海,去寻海上仙山——扶桑三岛”。这里杜甫只是以“扶桑”作文学典故来用,表明自己的壮游之雄心,并无半点道教迷信成份。其根据之二是《已上人茅斋》,其实,此诗只与佛家有关。佛经认为崇信佛教,心不散乱,是名“上人”。杜甫笔下的“已公”是佛徒而非道士〔3〕。 其根据之三是《临邑苦雨,黄河泛滥》,杜甫在诗的结尾说:“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仇本引朱注:“言我虽泛梗无成,犹思垂钓东海,以施掣鳌之力,水患岂足忧耶?盖戏为大言以慰之耳。临邑近海,故用蟠桃巨鳌事。”〔4〕所谓“大言”,即文学上的夸张, 这与道教信仰不可等同。其证据之四是《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其实,此诗只是一般的歌颂隐士,“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适用《庄子》之典来表达诗人对隐居深山的向往之情。从总体来看,杜甫早年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杜甫决心“奉儒守官”,走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入仕。杜甫具有早期的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道教信仰根本不一致。而受时代的影响,杜甫也有求仙访道的雄心。具体来讲,杜甫的求仙访道,受李白影响更大。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杜甫见李白时,李白刚受《道箓》,成为名符其实的道士。当时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本来就有几分狂热,而李白则正在道教崇拜的狂热中。两位对现实不满的诗人,自然一拍即合。这期间的杜甫,通过李白,对道教耳濡目染,受其影响是自然而然的。《赠李白》云: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青精饭”、“拾瑶草”,都是道士的专利品。李白有梁宋游,杜甫亦步亦趋,故用“亦”,杜甫受李白的影响太明显了。李白在东蒙附近入了道,成为东蒙一带道观的客人,杜甫说“余亦东蒙客”,也用一“亦”,都是针对李白说的。所以这一时期,杜甫把李白当作兄长,“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这只能作杜甫向道教靠拢的明证。另一首《赠李白》更明显: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小诗象为李白留下一幅素描一般。“未就丹砂愧葛洪”者,既是李白,也可自指。《冬日有怀李白》中说:“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杜甫怀念李白,常与李白的道士身分、诗人身分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传统的意见认为:杜甫的求仙访道是受李白的影响,完全是事实。郭沫若先生所举的相反的例证是无法成立的。其实,道教是唐王朝的国教,时代风气崇道,李白、杜甫生逢玄宗崇道时,受此影响很自然。而且,从全部杜诗来看,道家道教不可能使杜甫成为一名道士,却使杜诗增添了不少斑烂浪漫的色彩。集大成的杜诗,也吸取了道家道教中的许多营养。从这一点来说,杜甫受李白的影响,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二、关于《三大礼赋》

      天宝十载,四十岁的杜甫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郭沫若先生认为《三大礼赋》“都是十足地歌颂道教的东西,今天读起来,实在令人难受”。因为太清宫是唐王朝崇祀老子的地方,所以郭先生把《朝献太清宫赋》作为一个解剖对象。这里,也把此赋作为重点谈。

      《朝献太清宫赋》首段记叙唐玄宗前往太清宫,接着写入庙以后的景象,记载太清宫执事备物之虔诚,又写群臣所见老子(玄元皇帝)等塑象之虔诚,然后以两段代玄宗陈辞,显然是根据祝辞敷衍成文。因为是代皇帝立言,所以这两段洋洋洒洒的赋文可算是赋文的主要内容。观其内容,只在强调唐朝统一中国的重大意义。仇兆鳌概括:“自魏晋以诈力取国,故吴蜀方平,五胡竞起,十六国纷争,而四百余年之杀运炽矣!”杜甫歌颂了高祖、太宗“义旗爰入,既清国难,方覩家给。”唐兴致治,结束了四百年的分裂、混乱。杜甫说:“兹火土之相生,非符谶之备及。”《历代纪运图》中说:“隋以火德王,唐以土德王。”杜甫认为,唐代隋,统一中国,是“符谶”未曾料及的。仇兆鳌解释说:“乃陈隋以淫暴而亡,唐能以仁义而兴,彼符谶又安足信乎?”这里可见,杜甫以献赋这一特殊形式,解释中国唐以前中古四百年历史,以此作为一面镜子,让皇帝受到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