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父亲形象里有您吗 ☆☆“见不到”的爸爸☆☆ (奇杰,六年级的男生;奇杰爸爸,一个公司的部门负责人) 奇杰说起爸爸,语气略有抱怨:“爸爸工作很忙,晚上经常加班,常常是我要睡觉了他才回来。偶尔爸爸早点回到家,也总是满脸疲惫,有时饭都顾不上吃,倒头就睡了。到了周末,爸爸比较空闲了,我自己却要忙着参加各类校外培训班。我们还是没有时间好好地聊天玩乐。新的一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爸爸能多些时间和我交流交流。” 点评:孩子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希望与父亲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特别是青春期的男孩子,他们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迫切需要父亲作为他们的引路人。父亲的积极参与将对其心理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优秀”的爸爸☆☆ (宇豪,初二年级的男生;宇豪爸爸,一位中学校长) 宇豪从六年级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到初一时开始经常逃学。谈到父母时,他说:“爸爸妈妈都很忙,他们都很优秀,尤其是爸爸。在我成长中,他们轮流出去工作、上学,根本没有时间陪我玩。我讨厌忙忙碌碌的生活,将来我有了孩子,钱够花就行,希望自己能多陪孩子玩。” 点坪:这位“优秀”的爸爸是优秀的校长、优秀的男人,却不是优秀的爸爸,甚至是不合格的爸爸。为了事业忽略孩子的情况,常常不被当事人重视。然而,这种隐性的危害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孩子身上,往往会悔之晚矣。 ☆☆“不在家”的爸爸☆☆ (翔子,一年级的男孩;翔子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 谈到孩子的成长,翔子妈妈表现出强烈的担忧。她说:“翔子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我很担心这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我希望翔子能够坚强、开朗、乐观、向上。我觉得男孩子应该更多地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已经很像我了,我不知如何能改变因父亲不在家而对孩子造成的这种负面影响。” 点评:父亲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可以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和关心。父亲利用假期多陪孩子一起活动,彼此多了解对方,父亲的优秀品质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平常也要和孩子多谈论父亲,在孩子心中树立父亲的积极形象。与此同时,母亲也要努力做到开朗、积极,减少焦虑的情绪。 ☆☆“没有”爸爸☆☆ (海龙,初中二年级男生;小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异,和妈妈一起生活,父子很少来往) 海龙的妈妈经营着一个小杂货店,海龙课后常常来这里做帮手。说起海龙,妈妈又欣慰又感伤:“孩子比较懂事,知道我们生活不容易,经常帮忙干这干那的。不过,这孩子比较敏感,可能是因为没有爸爸有些自卑吧。老师也反映,他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得不太好,有时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打过架。我也劝过他不要和人争斗,希望他再长大点后就能够明白了。” 点评:父母离异通常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伤害。而和母亲单独生活的男孩子,缺乏父亲的榜样示范和约束监督,他的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能力都不容易顺利发展起来。母亲应该让儿子多接触家族中其他优秀的成年男性,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 ☆☆“无奈”的爸爸☆☆ 刘凡的爸爸:“工作几乎占用了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我必须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的事业又处于关键时期,我实在是没有太多精力关注孩子。我真的很无奈。所以,我一方面让孩子妈妈更多地操心他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我总是尽力花钱让孩子上最好的辅导班,给孩子买他最喜欢的东西,希望他能够感受到我的关心。” 点评:物质的补偿不能代替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沟通。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是许多父亲要面对的困难。人总是要面对各种选择,父亲如果切实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必定能够优先安排出一些与孩子共度的时间。 ☆☆“当黑脸”的爸爸☆☆ 易宝的爸爸:“我在家里当黑脸,孩子妈妈当红脸。孩子被她妈妈宠得不行,我只好做恶人来教她遵守规则。孩子有点怕我,但是我不在的时候许多规则就执行不下去了。而且,孩子妈妈经常和我意见不一致。为孩子的事情,我和她妈妈没少争吵,可是效果不理想。” 点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母亲唱红脸父亲唱黑脸的情况较为普遍。父母主观上是想协助孩子成长,但客观上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自然有差异,但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应该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作为后备军”的爸爸☆☆ 彤彤的爸爸:“在家里,孩子的事情基本上是妈妈管。我就是个后备军,当妈妈生病或有事情不在时,孩子才由我带。父母双方当然都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男人的责任更多的是出去工作挣钱,然后拿回家,还有就是干些家里的粗重活。照顾孩子的事情主要由她妈妈负责。孩子和妈妈感情天生就更亲密些,这大概是先天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吧。孩子3岁以前好像不怎么需要父亲,妈妈似乎本能地知道她为什么哭,是饿了,困了,还是尿了,我只是有空时逗逗她玩。幼儿园时,也基本上是妈妈接送,上小学后,辅导功课和安排课外班的事情也都是妈妈操心。” 点评:由于生理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母亲作为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在我国是很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孩子上中学以前的阶段。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长中孩子要向父母双方学习与同性和异性的交往,学会处理矛盾,形成健康人格。父亲在孩子早期生活中的缺席,将会引起孩子学习、情绪、人际关系和行为上的问题,乃至影响将来的生活质量。父亲越早地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积极作用,孩子的发展就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