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大多数的声音是相互对立,甚至水火不容的。我是个比较中庸的人,既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也不排斥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更多是为了现在,素质教育更多是为了将来。我不能为了“应试”耽误孩子一生,也不能为了“素质”让孩子放弃现在的积累。 儿子在学校的课程我基本没管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这个家长当得很轻松。我没有将大把精力花在辅助孩子学习上,按时间成本来算,我赚了。我一直主张孩子自主学习,儿子的作业我只是偶尔抽查。有时,看见儿子作业上因粗心导致的错误,我虽不深究,但为了警示他,我还是会让他把这些错题抄在改错本上。 每学期开学,我都会拿出儿子的课本从头到尾翻一遍,看看这册书对他会不会有难度。了解了这点,就能对儿子每学期所学的知识有个基本掌握。这样,在他面临考试时,我就可以及时地推一把或拉一把。即使孩子考得不理想,我认为家长应该有战略性的眼光,不必在意这一城一池的得失。 我曾不止一次听到很多家长埋怨学校把大量时间都花费在抄写上,而忽略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埋怨,而是及时地采取了应对措施。我对学校的基础教育是认同的,基础教育是根本,和创造力并不冲突。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意识到语文要学得好,必须要有大量的积累。结果,他们很注重孩子课外阅读的积累,却常常漠视课本上的积累。比如,针对抄写和听写,我从不埋怨老师留的抄写,而是暗地里变通,要求孩子尽量用到以前没练习过的新词。这样,对孩子来说就不是重复的抄写,而是词组的扩展。这不也是一种积累和创造力的开发吗?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它并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何谓创造力?我想几句话是难以概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创造性思维比创造本身更有价值。 察看儿子课本时我发现:小学的课程设置早已经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比如科学、社品、美术、音乐等课程,只不过大多数家长把眼光集中在语、数、外三门主科上,忽视了这些副科的价值。结果,家长们舍近求远,纷纷将孩子交给兴趣班,还美其名曰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当然上兴趣班没错,家长不是全才,有些方面引导不了孩子,只能交由别人。但对兴趣班和授课形式的选择却是家长能掌握的,可惜的是有些家长只重视结果而不是过程,导致大量的兴趣班为了利益只能迎合家长,急功近利,最后让兴趣班变成了孩子们的第二学校。我儿子在选择“科学探索”班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当初选择这个班是因为看中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但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实际情况跟他们宣传的并不一样。随后我找到老师沟通,希望他能将课堂交由孩子们主宰,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孩子制作一件东西。我们选择这个班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匠人出来,但老师很无奈地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上完一节课就能带个作品回家,他们认为看到成品就是孩子掌握了知识。”听罢,我只能暗自苦笑。 素质教育并不单单指多才多艺,它还包括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人际交往能力,领导才能的体现等等,而这些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对孩子们来说,学校无疑是最好的发挥场所。 当儿子为了班级的事情早出晚归时,我知道他已经具备了一些牺牲精神;当他的竞争对手在学校大队委竞选中落选孩子告诉我他很替对方难过时,我知道他懂得了豁达;当他在比赛中没拿到名次、在竞争中输给对手后,总结自己的不足时,我知道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家庭这个小单元给予不了的。 所以,我们与其埋怨现在学校的教育现状,不如学会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培养孩子。只有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段,在合适的环境下学习合适的课程,素质教育才不会沦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