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获他人关注的另类行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家长的困惑

      最近一连接待了好几位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都很糟糕,行为习惯不好,学业成绩也不理想,而且总是在学校惹是生非,经常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有时,你叫他不要做什么事情,他偏偏要和你对着来,有时看着孩子那种挑衅的眼神,简直会被气得半死。这些父母自己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对孩子的教育也一直比较重视,只是他们不明白也不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为此伤透了脑筋。

      行为表现

      其实这一类的孩子行为在心理学被界定为“破坏性/注意力上寻求行为”。具体表现如下:总是通过愚蠢的、不成熟的行为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随意,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根本无视纪律和权威。有时会讲些跟主题无关的笑话,扮鬼脸,弄得全班哈哈大笑,他自己则觉得非常有趣;有时在很安静的环境里,他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要不就制造出奇怪的噪音,一定要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才罢休。

      他们平时和同伴关系不好,玩游戏不遵守规则,经常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所以经常和同伴发生冲突。总是捉弄同学,嘲笑别人,经常让同学气愤不已,而别人却又拿他没办法。

      家长很疑惑,这类孩子到底为什么要表现得如此出位,难道他们不明白,这样表现结果一定会招致批评、否定、责骂及白眼吗?他们为什么如此特别呢?

      原因分析

      一、家庭过度关注

      如果你能够仔细地了解这些孩子,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是那种非常聪明、敏感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表现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有的是体质较差,经常生病;有的是几代单传的家中独苗。因而他们都得到了家中长辈过多的关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到了群体中,一旦不被重视,心里就觉得空空的,无法忍受被忽视。

      二、不遵守规则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会对孩子提出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但是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或者其他原因,而拥有特权。家里一切以他们为中心,他们想怎样就怎样,家中的规矩对他们而言形同虚设,因而造成了这些孩子非常强势,说一不二。平时,只要他们提出要求,基本上马上就会得到满足,因此他们的忍耐力极差。

      三、情商低

      这些孩子情商很低,由于家庭过于关注,造成他们从来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的意识,脑子里时时刻刻想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求,到哪里都要他说了算,不懂得分享,也不懂得体谅。他们情绪上有了不满,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宣泄,只会双脚乱跳,哇哇乱叫,弄得周围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行为的演变过程

      这样的孩子幼年时比较机灵,各方面表现也不错,一直在家人的赞美声中成长,可是,一到了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就会慢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平时在家里比较随意,没有纪律约束,在集体中没有很多良好的表现,无法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总是感觉被忽视。无法忍受这种被忽略的感觉,他们就会用各种各样的不恰当行为引起他人的关注。结果他们又因为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招致更多的批评、否定,心里积累很多愤怒不满,慢慢发展出错误的观念:老师不够公正,总是针对他们;别人处处和他们作对,瞧不起他们等等。

      由于不懂得体谅别人,不懂得和同学相处,总是和同学发生矛盾,慢慢地朋友也越来越少。他们对于这样的结果也很无奈,觉得自己好孤单、好可怜,连个说知心话,理解自己的人也没有,所以有时愤世嫉俗,变得更加叛逆。随着年龄渐长,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最后成了班级里比较出挑的“捣蛋分子”,成为边缘人,不被肯定,不被喜欢。

      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父母和老师、孩子一起配合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一、父母确立规则

      为了让孩子改变破坏性注意寻求行为,父母首先要在家里为孩子建立清晰的规则,改变以前孩子在家没有规矩、任意妄为的局面。同时也让孩子了解到在任何地方只有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才能真正适应环境,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纳。最简单、最重要的就是在家里进行训练。只有在家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孩子才能学会收敛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发展出良好的、积极的行为方式,得到他人的赞赏,最后经过不断努力形成良性行为模式。

      二、延迟满足

      对于孩子的需求,不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都不要马上就给以满足。要让孩子等一等,培养他的忍耐力,比如说:让他不断累计积极的行为换取代币券,然后用代币券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延迟满足会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控制自己,遵循他人制定的规则,这样就会慢慢适应集体生活。

      三、发现错误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

      其实这些孩子之所以有这些问题,无非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不能忍受被忽视。所以,当发现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想法之后,要用非常同情的话语和孩子交流。例如:孩子,我知道你的内心愿望特别好,希望大家都喜欢你,认可你,可是,你的行为与愿望却是背道而驰的。你的错误行为越多,你得到的否定就越多,大家就越不看重你,你就越气愤,错误的行为更多,让大家觉得你和好学生的差距越来越远,你也觉得越来越不能够接受自己的现状。现在,我们知道你要什么,其实还有许多方式可以得到认可和关注,比如说采用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行为方式,那么你就会得到肯定和赞扬,真正满足你的内心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