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猜疑心理的疏导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来,班主任王老师在读学生小青的周记时,隐约感到了一些不安:

      “上午第一节课,我的作文在课堂上被老师作为佳作宣读时,我发现丽丽和同桌总在窃窃私语,满脸都是鄙夷的神情。哼,讨厌,她们肯定又在说我了……”

      “晚饭后,很少和我在一起的朱玲,主动邀请我到操场散步。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她为什么突然这样?是不是有什么目的?想了一下,我就借口有事先走了。会不会因此得罪她呢?……”

      “张老师已经好几节课没有提问我了,怎么回事?难道是因为那天在校门口碰到他,我没有先打招呼,老师生气了?唉,我该怎么向老师道歉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像这样一些猜疑心很重的孩子,他(她)们往往神经过于敏感,喜欢捕风捉影,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如有的孩子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他(她)们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些孩子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青春期中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中,很多人存在着敏感猜疑心理。其实,多心、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但严重时会成为害人害己的祸根,甚至卑鄙灵魂也随之而生。一个孩子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般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帮助她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调动其心理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决策来克服错误观念走出心理阴影,保证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适应水平。问题的产生在于她自身的心理,所以助人自助,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理智控制法

      告诉她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学习生活中的许多猜疑,戳穿了其实是很可笑的小误会,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她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自信心

      “他信”的缺乏,往往与“自信”的不足相联系。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努力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告诉孩子只要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

      3.自我安慰法

      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告诉她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的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学会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

      4.主动沟通法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她同“怀疑”的同学推心置腹地交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5.自我暗示法

      这是一种对自己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从而调整心境、情境和加强自我意识的方法。引导她当发现别人有某些“可疑”行为时,应该暗示自己要冷静,作全面地分析和了解,不要暗想乱猜,自寻烦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