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儿不再出类拔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科学·新健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女儿自幼乖巧听话,在课余参加了大量的补习班。因为学习好,一直是班级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女儿。小学毕业后,女儿考入全市知名初中的重点班,几次考试下来,成绩始终在25名左右,尤其是她引以为骄傲的语文成绩排到了班里的中游,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她不甘心,拼命学习,想重温小学时出类拔萃的感受,但成绩却仍始终停留在25名左右。后来女儿就变了,觉得“努力没有用,越努力学习越不好,还不如不努力”,后来作业也不爱写了,越写越烦越无奈,心情越来越不好。不但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情绪上也是越来越低落,经常落泪。最近,常常担心作业没写完被老师批评,学也不想上了,还计划离家出走,把自己的钱都带在身上,随时寻找着机会。我真不知道,原本乖巧优秀的女儿怎么变成了这样?我真是又担心又迷惑。

      樊妮(锦州)

      曾经独占鳌头,怎奈藏龙卧虎再也不能鹤立鸡群。这种反差让孩子难以适应,从而也折射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弱点。

      过度褒奖难以抗压

      孩子不能面对小学的独占鳌头与初中的成绩平平所形成的反差,再也不能一马当先,令其对学习丧失兴趣。从母亲来信中不难看出,孩子从小在家长的安排下参加了大量的补课班,但这属于被动灌输的学习状态。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时由于课业不多,还可以轻松应付,但上了初中,随着课业的增多,填鸭式的灌输就会相形见绌了。

      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宠儿”的地位,一定是被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赞扬声包围着,这使得孩子过于在意结果的得失,而忽视过程的享受。倾向于为老师、父母学习,没有形成为自己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旦遭遇挫折,既承受不住打击,更缺乏积极调节应对的能力。

      价值不是取悦别人

      有些孩子为了能得到父母的称赞,努力表现,他们相信他的价值便是为了取悦父母,取悦他人。有些表现不好的孩子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而贬低自己能力,久而久之便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再努力,形成恶性循环。

      聪明的父母不对孩子抱着每次都要有杰出表现的期望,不只在他有特殊成就的时候才以他为荣。家长接纳孩子,以他为荣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而不是专注在他的表现上。父母如果能改变只看重学习成绩的做法,鼓励孩子提高各方面能力,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自信,把对外界评价的过度依赖转变成对自己的积极肯定,相信这个小女孩依然会很优秀的。

      鼓励比赞扬更无价

      鼓励和称赞都是针对孩子正面的表现,但称赞着重于比较和竞争。孩子必须达到父母认为很棒的程度,才能得到父母的称赞。于是称赞就成为父母控制孩子的方法,孩子因为要得到父母的称赞而努力,称赞成为外在的推动力,如果担心得不到它,有些孩子便会放弃努力。而鼓励则会不时的出现在孩子的任何进步和努力中。鼓励可以肯定孩子自我能力的发挥,而不需要和别人作比较。

      如我们说:“孩子,虽然你没有赢得这场比赛,但我相信你已经尽了全力,表现得太棒了。”进步并不需要压倒别人赢得第一,只要有进步即能获鼓励。它着重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孩子的价值来自于他的努力。即使在孩子受到挫折、失败、沮丧时,鼓励依然可以发挥它激励的效用,过度的使用称赞则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