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碰到一位因为儿子将要结婚而心情非常愉快的上海女士——她认为自己为儿子尽到了责任,所以终于为能够松口气而高兴。 对于她认为“应该”为25岁的儿子尽的责任以及为他安排好的一切,我着实感到惊讶。她在上海给儿子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还付了装修新房的钱,又和亲家一起操办婚礼,甚至儿子和媳妇度蜜月的钱都是她给的,亲家另外还给小夫妻买了一辆轿车。于是,一对都只有25岁的年轻夫妇不花一分钱就拥有了一套房子和一辆轿车——对于一些美国年轻人来说,这是做梦才会碰到的好事。 其实这位女士并非有钱人,她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即使在儿子身上,她也从来没有足够的钱让他从小到大过得顺顺利利无忧无虑。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夏天我在英国度假时的所看所思,那是让人开眼界的一次经历。两年前的英国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奢侈,也过分自信,而今年我看到的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灰暗的、经济不景气的英国。 在英国,我碰到了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一个经营多种生意的企业家,做过很多生意,有些很成功,有些不行。不幸的是,最后一次生意破产,于是他不得不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挤进他母亲只有两间卧室的小房子。这样一个过去住惯了好房子、开奔驰和陆虎的家庭,现在无疑处在难熬的境地。 这个父亲现在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孩子们去哪里上学。过去,五个孩子可全都在私立学校上学。英国很奇怪,私立学校叫公学,公立学校叫国立学校。这个被迫挤在一个只有两间卧室的小房子的家庭,今年夏天最大的问题是,五个孩一子当中那个15岁的能不能重返私立学校读书。幸运的是,最大的18岁的孩子已经从私立中学毕业,其他三个较小的孩子也不用太麻烦就能转到其他学校。 我很好奇地观察这个家庭如何分析自己的境况,并区分用钱的先后顺序。在我离开的时候,他们做出的决定是:孩子们的奶奶从自己的存款中拿出一些钱,供那个15岁的孙子重返私立学校念一年,直到他们找到新的落脚点。 但是之后怎么办呢?他们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孩子们上当地的“国立”学校,即使他们根本不想。 在英国,界定一个人的背景和所属阶层,最常用的办法是看他的孩子上的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孩子上“国立”学校在各个圈子里都是一个耻辱的标记,以至于很多家庭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债务,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抵押,四处找亲戚借钱,好让孩子上通常一年学费最高达3万英镑的私立学校。 尽管有很多不要这么高学费的学校,但是不少父母依然选择私立学校,所以他们最早从孩子8岁就要开始一项庞大到令人吃惊的财务计划。当孩子11岁时,所有父母都会面临同样的社会压力,就是亲戚朋友们不可避免地要问到“你的孩子上的是什么学校”,很多人别无选择,不得不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最好的教育付最高的学费丝毫不奇怪,很多中国人都会赞同,我也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为他们打开每扇门,和给他们知识教给他们谋生的技能,究竟哪个能让他们更受益呢? 我们所做的能够真正让孩子们成人吗?还是最终只是教育出了不独立、充满着不切实际的“一切应得”之感的大龄孩子。 对英国10年的观察让我认识到,私立学校的教育背景已经成为一种身份象征,也是一种阶层标志,尽管这种教育背景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我看到很多私立学校的学生最后只上了三流的大学或者根本就没能上大学——对此我感到很困惑:良好的昂贵的教育不是最能保证孩子上顶尖大学吗? 但是否定的答案,似乎没有影响到父母们为孩子受私立教育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决心。父母们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直到他们18岁成年,这才算为孩子“尽到了责任”——这在英国社会俨然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 我曾碰到过这样一群孩子(现在已是成年人了),他们在谈及自己就读的私立学校时,经常掩饰不住那种十分张扬的自豪感,尽管他们的成绩远非理想。我内心坚定的现实主义、坚持付出必要得到最大回报的那部分,常常会问:“既然这样,那么上私立学校为的是什么呢?”这些孩子如果最终上的不过是三流的大学,那么一开始还不如让他们上免费的公立学校呢。 然而,社会压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少有父母会不选择私立学校。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放弃装修房子,推迟买新车,一再延迟退休,所求的不过是让孩子上私立学校。即使上私立学校意味着举债甚至陷入破产,很多家庭仍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些牺牲,因为他们要为孩子尽“责任”。 我一个很要好的英国朋友曾对我说,他生命中最具转折意义也是最受伤的时刻,是15岁时因父亲破产而从私立学校退学。他因为受不了那种耻辱感、挫败感而辍学,而不是退而求其次上公立学校,尽管他最终还是在一位私人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高中学业。让我困惑不已的是,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所谓“社会认可的”私立教育?我觉得这种选择不但没有道理,而且会带来社会分化并需要付出高昂代价,最重要的是,它根本与教育无关、于教育无益。 这就是今年夏天我看到的英国。最后我问丈夫:“英国的公立中学就那么差吗?它们是否真的那么糟糕以至于有自尊心的父母绝不会送孩子去那里读书?”他回答道:“多数都是不好的,但只是因为这么多负责任的中产阶级父母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毕竟只有学生喜欢和家长支持的学校才会成为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