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湖北武汉的妈妈为表示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在网上晒了晒女儿初中三年的花费,数额高达16.7万元,令众人瞠目结舌。具体账单如下: “培训费:每月1850元,包括新东方英语、荆楚数学还有钢琴班。 零花钱、伙食费:零花钱20元/天,学校伙食费10元/天。共计每月1000元。 家教费用:400元/月;课外书:100元/月;衣物:300元/月;营养费:200元/月;杂七杂八花费:200元/月。共计:400+100+300+200+200=1200元。 学校组织出国夏令营:三年三次,共计30000元。 择校费:三年15000元。 每年按照10个月计算,三年花费共计:(1850+1000+1200)×10×3+30000+15000=166500元。约为16.7万元。” 对于有学龄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支出是家庭开支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这个三年汇总足以看得许多爸爸妈妈心惊胆颤。据这位妈妈称,她的家庭月收入在六七千元左右,女儿的教育开支让她不堪重负,但看着身边许多家长都这样做,为女儿前途着想,她只能孤注一掷。 希望各位父母能就此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我们集众人智慧为更多的朋友提供一些对家庭、对孩子都有利的见解。 主持人 埋怨环境不如反思自己 我在身边也发现过这种“价格不菲”的教育账单,但账单主人一味埋怨现在的教育体制和环境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作为家长,也应该多多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施教方法。这位妈妈的账单表面上会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只是个案,并不一定每个家庭的教育支出都如此庞大。”可我想说,这份账单其实是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的真实体现。 轻尘 其中有9万是冤枉钱! 从所列账单不难看出,家长除了择校费没有主动选择权外,其余支出项目均可适当控制。比如“学习”方面的主要支付(培训费,家教费用、课外书总计每月2350元)这究竟是孩子的意愿还是家长的意志?倘若孩子觉得是负担,岂不是适得其反?其次,在生活方面,部分费用完全是在重复,如“零花钱”和“杂七杂八花费”。孩子参加出国夏令营活动受益匪浅,这毋庸置疑,但并非人人必去、年年需去,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仅这一项开支就已经很沉重。至于衣物300元/月,我觉得大可不必,学生着装提倡朴素自然,无需月月添新。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16.7万都不是小数目。我想告诉这位母亲:“请让你的孩子和你都轻装上阵!”因为这笔开支中有9万元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家长花的不过是冤枉钱。 陈晋华 孩子不等于面子 近来,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办公室里的女同事们只要一没事就聊起各自的孩子。这个说:“我儿子去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这学期还考了全班第一,估计评比也没问题”;那个立刻接过话头,但不是顺着别人的话往下说,而是话锋一转:“那天钢琴老师说我女儿真是块练琴的料,明年过八级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些对话,既有母爱,却也少不了拿孩子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 孩子是家长的面子吗?目前看来,是的。我想,这位晒女儿花费的妈妈也有一些从众和攀比心理吧。而这一切,除了把自己置于超负荷承受的尴尬境地,还容易使孩子养成“贵族气”,长大后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和“啃老族”。教育支出也是一种消费行为,我教育儿子的一贯宗旨是花钱量力而行。我坚信只有合理消费,才能将收益扩至最大化。 胡尔豆 让“投资效益”最大化 既然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那我们不妨从收益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这位妈妈给孩子报了三个课外辅导班,单这一项每月就需要1850元!但孩子究竟能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课外培训的益处呢?我看未必,这并非是在探究孩子是否用功、培训班是否有用等问题,而是说明一下孩子的精力问题。现在初中孩子的课程肯定不能用轻松来形容,孩子的精力根本不足以分配给父母的这些“投资行为”,自然是不可能做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 建议明智的爸爸妈妈们在充分了解孩子喜好的基础上,给他报一两个课外培训班就足够了。再多的话,无疑是在用钱砸孩子。 吴昊 16.7万花得值! 我女儿已经读高中了,我虽然没算过她初中三年的花费,不过看这位妈妈的清单,粗略估计一下也不比她少。但我觉得值!如果孩子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外补习文化课就非常有必要,否则很可能要花更多的钱去“买”高中上,更别提还要跨进大学的门槛。至于学习钢琴,权当是丰富孩子的生活。尽管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钢琴家,但能让她学会一门才艺,多一点与众不同的本领,无疑也是对她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当然,有两个前提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是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另一个是孩子的自然条件(是否爱好、身体条件等)。 窗棂花 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为女儿前途着想”,这与我们喊了多年的口号“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大同小异吧。从情感角度讲,我相信每个父母为孩子哪怕倾其所有都会觉得值,可是理性观察后不难看出,这样的爱带有一定强制性的高标准期待,它负载着父母自身的理想、渴望甚至现实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