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的孩子缘于任性 这位年轻母亲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儿童行为问题中,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之中,约有44%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任性。根据儿童耍闹的不同表现,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主动抗拒 这类孩子常把“我不干”、“就要”、“不行”、“不听”等强硬或否定词汇挂在嘴边。他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多以哭闹、滥发脾气等方式逼家长妥协。 2.消极对抗 这类孩子的主要表现为遇事闷闷不乐,做事之前爱发牢骚,故意拖延时间,在做事过程中敷衍了事,或者将本可以做好的事情故意做坏。 3.脾气急躁,逆反心理严重 这种类型的孩子经常与家长的要求背道而驰,比如让他安静,他偏高声尖叫;不让他触摸某物,却偏要触摸,甚至有意毁坏。这类任性行为一旦演变为习惯,就会听不进他人正确意见,无法被群体接纳,甚至有意破坏公共秩序,其后果不容乐观。 孩子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但致使其任性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由于家长溺爱、妥协所造成。一些独生子女家长把孩子摆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处处以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准则。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自会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一旦家长不从,就会滥发脾气,不依不饶。 任性的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之初,也会试图摆出家里的威风指使他人,但小朋友多半不会理睬他这一套,不仅不听他指使,还拒绝和他玩耍。孩子经过几次挫败后,加之不会用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当家长不能陪伴时,只好选择逃避,即使家长站在眼前,由于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如威威在小区花园转椅面前),也不敢独自参加群体活动。 造成孩子“窝里横”出门“蔫”的另一个原因是父母保护过度,看管过严,使孩子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孩子与家长交往时,家长会尽力体察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愿望,甚至无需孩子开口,仅凭他的一个表情就能心领神会,将其需要的东西送到手中。即使孩子的表现很差,家长也会以“孩子太小”为“理由”原谅他们。相反,在与小朋友交往时则不能这样,大家都是孩子,谁也没有“特权”。若想以自己为中心,除非你有道理,或者能够说服别人接受你的主张,而备受娇宠的孩子恰恰缺少这种表达能力。因此,要想扭转“窝里横”须从矫治任性入手。 耐心是矫治任性的良策 1.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统一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养态度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任性表现后不必惊慌,先检查自己平时在孩子教育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然后从训练使用礼貌用语开始,让他(她)能够用准确的词语表达愿望。比如:当发现孩子有某种需要时,家长应等他有礼貌地提出请求后再行动,并且让他懂得只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才能被父母接受,从而得到满足。 2.统一家庭成员内部,尤其是父母与祖父母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孩子之所以任性,往往与家庭成员内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有很大关系。如孩子惹了祸,应该受到惩罚或批评时,有人站出来替孩子说情、推托责任,那么,孩子在错误面前就会有可乘之机,这样的教育岂能有好结果? 3.给孩子留下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印象 当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时,家长若是觉得不合理就不要答应,可先给他讲明道理,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不再听他胡搅蛮缠,即使孩子撒泼,也不必理会。人有趋利避害本能,孩子也不例外。当他知道父母不再会被自己的无礼要求牵着鼻子走时,自会收敛,不再一味闹下去。待孩子冷静之后,家长再去指出他的错误,这种方法对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4.采取“注意力转移”、“激将法”或“冷处理”等方式矫正孩子的任性行为 如威威在婚宴上的无礼之举,不是因为饥饿难忍或贪吃,而是被家长娇宠惯了,平日在家里,只要看见饭菜端上餐桌就要伸筷子,而没有受过阻拦,可一旦到了公共场合,便显得不懂规矩。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家长不妨找到座位后暂时不入座,先带孩子四处转一转,转移他的视线,等宴会正式开始再入席。这样,可避免出现不礼貌行为。 任性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因此,还可以尝试使用“激将法”激发兴趣。如发现孩子在公共场合胆怯,家长可用他平日里了解到的英雄人物故事,或者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卡通形象进行提示,刺激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前去尝试,孩子在尝试中得到满足,自会消除胆怯心理。 在矫正孩子任性行为时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不要指望一朝一夕就能把孩子在长时间内养成的坏习惯统统纠正过来。可将需要矫正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队”,在矫正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受到道德规范、礼貌谦让、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与行为的影响,早日成为一个懂礼貌、守规矩、快乐活泼、受小朋友欢迎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