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作 者:
吴刚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9年7月20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公众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胡斌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5月7日晚8点左右,年仅20岁的胡斌驾驶三菱跑车在杭州繁华的街头与朋友飙车,将正在穿过斑马线回家的谭卓当场撞死。

      2009年7月5日,成都成南高速公路遂宁段,交警依法拦截了26辆法拉利、玛莎拉蒂等豪华跑车,这些跑车正以每小时210公里的平均速度疯狂飙车,给公路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这些跑车来自全国各地,车主是清一色的富家子弟,如此多的豪华跑车汇集在一起的照片传遍网络,致使舆论哗然。

      2009年7月12日,福州富家子弟王某在一家KTV调戏19岁的少女小肖,遭拒后大打出手,令小肖牙龈撕裂,牙齿脱落一颗,整排牙齿松动,右下颌骨骨折。事发后,持有美国绿卡的王某蹊跷失踪。

      2009年7月13日,重庆,一个家境富裕的男子持双刀行凶,将其追求无果的一名女大学生砍死。

      富家子弟们集体亮相般出场,其做派惊人地相似:奢靡、嚣张、冷血、无知。

      人们在愤怒、声讨的同时异口同声地提到一句咒语:“富不过三代。”有网友评论道:“大家不用太生气,不妨心平气和一些,因为照他们这种表现,很快会自取灭亡。”另一位网友则说:“没错!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这个说法是从外国引进的,说的是他们那里的情形,在中国,很可能是‘富不过二代’!”

      不要以为这样的评论是仇富心理所致,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我们必须警醒:富裕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和富家子弟的心理健康到了需要关注的时候了。

      “富不过三代”是世界性难题

      “富不过三代”确实是从外国引进的,英国有句俗语:“Great men's sons seldom do well.”意为:“伟人的孩子难成器。”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民谚。德国则用3个词来概括富裕家庭三代人的宿命:“创造、继承、毁灭。”由此可见,财富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进入现代,“富不过三代”显得有些过时,因为财富能否维持一代都成了难题。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通过对《福布斯》杂志最近20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进行研究发现,在400位曾进入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名流中,只有1/5的人能够维持其地位;统计还表明,这些有钱人的风光通常维持不了20年。

      中国的富豪家族同样“短命”。有调查显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豪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

      有人把上述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人性的弱点,即后代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以致坐吃山空、败家败业。这个判断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富裕家庭的家长也有亲子情怀,同样希望孩子幸福;再者,富裕家庭无不重视对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教育、事业、生活等各方面为子女提供便利,以使财富得到传承,家业长久兴旺,焉有坐视孩子堕落之理?

      有分析家认为,“富不过三代”是财富的邪恶本质造成的,是财富创造者在聚敛财富的过程中所犯下的“原罪”的因果报应。该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因为大多数创业者获得财富,凭借的是自己的智慧、胆略和汗水,即使有“原罪”,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必父债子还。

      “富不过三代”的问题根源,是富裕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和谐所造成的家庭教育畸形。富家子弟的狂妄自大、胡作非为,本质上是病态心理的外在表现,而病态心理的成因,则要考查其家庭心理结构和教育气氛。

      制造麻烦是潜意识的故意

      杭州飙车案发生后,有网友搜索到胡斌和父亲一起登长城的照片。照片中,胡斌没有一丝嚣张,反而显得很木讷,眼神看上去很空洞,透露出一种说不出的空虚。相反,他的父亲却意气昂扬,十足的商界强人气派。这张照片不由让人联想到心理学上一个定理:强人的孩子制造麻烦。有时孩子是对强人父母表达一个特殊的信号:你们不是无所不能吗,我看看,这件事你搞得定不?

      每个人都在本能地寻找自己的价值感,而且这种价值感总是要在关系中去寻找。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个关系就是家庭关系。

      关系,通常是不顺畅的,充满矛盾和斗争。如果我的高价值感“我很棒”是建立在别人的低价值感“你很差”的基础之上,就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家说:“他人即地狱。”在父母和孩子这种最常见的人际关系中,父母和孩子都在寻找价值感,而且都想在对方的身上寻找对应物。如果父母“我很能干”的高价值感是建立在孩子的低价值感“你什么都做不了”的基础之上,父母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孩子一岁以前,的确是什么都做不了,而父母也的确像是无所不能。此时,父母在孩子身上寻找自我高价值感是无害的,父母越爱孩子,对孩子的帮助就越大,越容易给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基础。然而,假若孩子到了两三岁后,父母还是大包大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孩子明明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力增强了,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但父母一方面不给自己做事的机会,另一方面还不断否定自己,总是对自己说“你不行”,于是,孩子很容易灰心。这种灰心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此时的他,无论哪个方面的实际能力都不可能强过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