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做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几乎所有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孩子考试分数越高越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但却很少有家长从孩子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规划,并帮助孩子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其实,每一位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一要激发孩子自身的学习动力,使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二要挖掘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并因“智”施教,力促孩子学习能力的有效开发。三要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掌握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既发挥自身优势、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喜欢学习,那孩子的学习能力肯定会得以提高,我们的教育任务就一定会圆满完成,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学习积极性等,它们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对学习能力起着激发、维持、加强和调节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又与学习情绪相关,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成孩子认真、仔细、勤奋好学的态度。 2.努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 促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学习,对学习向往、充满热情、专心致志,从而自觉地如饥似渴地投身于学习之中。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会使一个人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事业上取得成功,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正如有名的心理学格言所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事实上,只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反复训练,孩子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帮助孩子确立恰当的奋斗目标 研究表明,只有把奋斗目标定在成功与失败两可的地方,才最能唤起积极性。因为,这样梦想成功和担心失败两种心理就会同时活跃起来,在这两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所以,要指导孩子把目标定在比本人过去成绩稍高一点儿的地方才最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否则,目标过高,反而会使孩子望“标”兴叹,会使他们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勇气。 5.多给孩子真诚的赏识与鼓励 常言道,“十责不如一夸”,夸奖、赏识与鼓励,的确是一种可以使孩子感到愉悦、深受鼓舞并积极向上的良方,因此,希望家长慎批评,多表扬。 6.鼓舞孩子的自信心 能自觉意识到自己长处的孩子,那么他在学习上肯定会下工夫;而意识不到自己长处的孩子却常常成为自卑感的俘虏,在学习上也会甘拜下风,学习能力无疑会大大下降。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长处,还要鼓励孩子珍惜点滴进步,争取小步的成功,因为成功的欢乐是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催人奋进,激发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发掘孩子的学习潜能 学习潜能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能力,是指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一要培养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心灵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信息一一捕捉。在生活和学习中,指导孩子在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性,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性、精确性、细致性,使孩子逐步形成敏锐、细致、持久的观察力,并养成自觉的观察习惯。 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它,知识的阳光才能照射进来。注意力需要能主动关注并克服无关刺激,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长时间集中在需要注意的事物中,注意范围广如一目十行,注意分配能力强如边歌边舞,注意转移快,能根据需要迅速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如课间活动后能很快安静下来听课。注意力可以通过训练来得以提高,如语言调节和情绪控制等。 三要培养良好缜密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中心环节,是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包括思维深刻而敏捷,既能透过问题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又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可根据问题需要灵活地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思维的过程严格服从于一定的逻辑规则、顺序,此外,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我们还要注重激励和开发孩子的创造力,使我们新一代学生的思维具有独创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孩子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与批判,积极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是此理。 四要找寻最佳的记忆方法。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切知识不外乎是记忆”。要想有良好的记忆力,就要有明确的目的,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材料,即在学习中一定要有能记住的意向及心理准备。在记忆之前,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材料进行整合,了解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与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