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为啥用药不灵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春节前夕,别人家都在欢天喜地地为孩子准备礼物,操办节日活动,小泉的爸爸妈妈却眼望着一刻也不停地盲动的儿子,翻动着家庭巨大药箱,流着失望的泪水。小泉快满10岁了,可他还在念小学2年级,从来不自己主动念书写字,只知反复摆弄那些玩具。稍加管教,他就发火。5岁时医院就诊断他患有“多动症”,5年来各种办法都用过,访遍了市里的多家医院,打听到的中西药物、偏方都用遍了,可是,小泉的多动依旧,从早到晚毫无目的地忙忙碌碌,一刻也停不下来。这不,学校又在“劝他退学”了,因为他还影响别人学习。你说,爸爸妈妈能不着急吗?看着这翻来覆去用过多次,而没有效果的药,能不伤心失望吗?类似小泉这种情况的又何止一家?据统计,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3%至5%之间。

      家长老师对儿童多动症有多少疑虑?有多少困惑?这里只能择重谈谈。

      为什么药物疗效不理想?

      病因复杂 药物局限

      多动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有人归纳至少有5方面的病因:遗传因素、孕产期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脑器质性因素。所以,多动症又被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易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种综合征。”既然是综合征就应该综合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就难以取得完满的疗效。

      对症治疗 不能根治

      就是说目前的药物治疗是治标的对症治疗,而不是针对病因的治本的疗法,达不到根治的目的。就以有一定效果的药物利他林和苯丙胺来说吧,都是针对神经传递物质儿茶酚胺不足所采取的对症疗法,是想用这些药阻止传递物质的破坏,促使神经元多释放儿茶酚胺,提高传递物质浓度,达到抑制多动的作用。但它毕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脑器质性改变,一旦停药或用的不适当,症状又会复发或加重。在病因没有完全揭示之前,根治多动症显然是很困难的。

      药物治疗 多不规范

      目前有限的药物治疗也受到各种干扰,很难规范。不少家长(包括部分医生)认为,吃了精神科的药以后,孩子就会变呆,影响孩子的精神和智力发育。再加上这些药确有口干、厌食、恶心等一些副作用,药物治疗很难规范地坚持下去,也就很难取得显著的疗效。在我们的病例中就有这种情况,爸爸主张按医嘱给孩子服用利他林,可妈妈听孩子说吃了利他林不好受,睡不着觉,所以只要爸爸不在时,妈妈就不给孩子吃利他林,而是给孩子睡前服安定,她认为安定才是镇静药,能镇住孩子的过度兴奋。这样的药物治疗能有效吗?因为医生都说“利他林和苯丙胺等是中枢兴奋药”,人们就怀疑用兴奋药治疗孩子的兴奋病,岂不是火上浇油?还听说这些药会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多不敢坚持用药。其实,这都是误解,临床已经证实,只要在临床治疗剂量范围内合理用药,中枢兴奋药不仅不会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还确能使患儿多动减少,情绪稳定,注意力明显改善,继之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系。

      诊断错误 药自无效

      我们还遇到一个8岁叫“没闲”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已经去了多家医院看病,吃了不少的药,孩子依然淘气闲不住,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在诊察室他确实坐不住凳子,一会儿戴上大夫的听诊器听自己的脑门儿,一会儿又去自己测量身高体重。问他问题他边回答边去玩别的东西,真是没闲。带他到检测室,他却一眼就盯上了电脑,也没经允许,他竟自己打开电脑,上网,熟练地找到游戏网站玩了起来,趣味浓厚精神集中。妈妈说在家看电视他能坐得住,就是做作业、学习坐不到10分钟就去摆弄别的……这能算多动症吗?经过用几种检测表测试,否定了“多动症”的诊断。再追问都是哪些医院给诊断的,原来都是些推销药品的门市部和“广场义诊”。这样的孩子只能叫“好动”,而不能叫“多动症”。

      怎样才算真正的多动症?

      多动症诊断标准:国际诊断标准规定多动症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1.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中的三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冲动任性(至少具备下列中的一项)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缺少目的性;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行动混乱;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不自觉地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也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中的二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判别时应注意:

      多动的场合:在允许的活动场合,如下课、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得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他仍约束不住自己,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注意力是重点: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多动症的可能。美国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评分法判断多动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