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案例 南岸区崔家兰的女儿哭着对妈妈说:“妈妈,你借钱给我,我要买辆小车。等我长大了,我会用劳动挣的钱还你。”崔家兰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 女儿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请求?经询问,女儿说出实情。 崔家兰家住弹子石惠工村社区,9岁的女儿在弹子石小学读书。前日下午,下小雨,女儿考试完后出校门,与班上同学到路边等公交车回家,几个人冷得直打哆嗦。此时,同学小胖刚出校门,被他父亲开小车接走,让女儿和几位同学羡慕不已。回家后,女儿开口就向崔家兰“借钱”,说要买车。 女儿哭诉,小胖在班上成绩最差,因家里有钱,每天上学由父亲开车接送。自己成绩虽好,每天却要挤公交车…… 来源:重庆晚报 衣服穿名牌;手机、MP3、MP4要高档的;聚会要去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冰淇淋要哈根达斯;流行开生日Party、送高档礼品;上学父母车接车送、高年级的孩子模仿成人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在变化,这些变化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人们的消费倾向与消费理念极易被电视广告和其它媒体所左右,家长的非理性消费和忽视对孩子的合理消费指导,就会导致孩子的不良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产生。一味地攀比,刻意地追求高消费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很多孩子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对金钱没有责任感。 前段时间,社会上流行一款治疗颈椎病的项链,一时间整个办公室不管有没有颈椎病的人都要三个两个地买,但是很快大家又都说根本不管用,纯是骗人。这就是跟风,就是没有主见,如果家长都这样消费,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呢? 攀比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当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情绪,从而给儿童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给家庭造成经济困扰。对于孩子的攀比行为,我们该如何及时正确地进行引导? 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家长负主要责任 专家认为,过于争强好胜的家长,在物欲面前容易失去理智。有些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会在物质上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从孩子出生起,吃的用的玩的穿的都是名牌,为孩子花多少钱都不心疼不在乎,不管孩子需不需要,只要别人有的就给自己的孩子也买一份,认为这样才会有面子。其实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是没有主见的。我们的生活不是与别人赛跑,是过给自己的,自己幸福快乐就够了,没有必要过给别人看。 孩子小的时候,很喜欢玩别人的东西,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要,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别人有的东西自己都要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与人合作,与人分享,与人交换……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就说:“回家妈妈给你买。”而且回家后真的给孩子买了;自己孩子的玩具与别人的一样,只是别人的是红的,自己孩子的是绿的,孩子一定也要红的,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家长也满足孩子,以后孩子就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有的东西家长就得给买,于是孩子学会了攀比。 避免孩子与人攀比: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买车,自己不管需不需要,也要买;看到别人换了大房子,不管自己条件允许不允许,也要举债换房子……这样的攀比弄得自己生活很狼狈、很被动,而且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不良影响。 有一次去接儿子,刚好他同学的家长开车去接同学。儿子问我:“妈妈,咱也买汽车吧,坐汽车上学多威风呀!”我告诉儿子:别人开车是因为需要,单位离家很远,上下班有车子才会更方便,而我们家离学校很近,没有必要开车上下学,再说上学放学刚好是交通高峰期,开车的速度还没有骑车子快,没有必要为了威风堵在路上浪费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没必要跟着别人身后跑。儿子再也没有跟我提过买车的事情。 学校门口有小摊位,卖各种小玩具和小吃,孩子会利用放学时间购买并与人分享,所以儿子也学会了自己买这些东西。我与孩子交流:小摊上的东西不卫生,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用钱来买这些东西很不实惠,没有实用价值。别人有的我们并不一定需要。 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钱的价值,分析孩子的零花钱,哪些花得比较有价值,可以适当奖励,哪些可以不花,节省下来。比如孩子把钱捐给需要的人,或者买书、学习用品,这钱花得很有价值,家长要给予表扬;买了不卫生的小吃,家长也要及时与孩子交流,这样会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让孩子明白,人的一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总会有些东西得不到,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去买,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那些对我们的成长对我们的生活可有可无的东西。 盲目的攀比不是爱孩子,相反会害了孩子,所以父母要重视对孩子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及时纠正孩子的攀比行为和心理,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