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琳是一个朋友家的孩子,13岁,他小时候父母就争吵不断,后来终于离异,他、母亲、外婆、舅舅一起住。听说外婆也经常唠叨他。他喜欢养热带鱼,有时候一个小时静静地看鱼游来游去。有一次他为一点小事和外婆发生了争吵,他竟然动手打了外婆。妈妈吓坏了,怕出什么事情,就搬回自己的房子住。 我有段时间住在这个朋友的家里,他们母子几乎天天吵架,都是小事情,比如为了早晨要不要吃鸡蛋,或者为了穿长袖还是短袖的衣服,孩子会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妈妈被他折磨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告诉我两个人刚吵完。琳琳躲进了卫生间,在里面乱打乱敲,用淋浴的喷头到处喷水。原来是有一瓶沙拉酱,琳琳打开吃了一点,那天他发现沙拉酱已经发霉了,就和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妈妈只是感叹了一句哎呀,可惜了,才吃了一点点,琳琳把这句话理解成对他的责备,大声对妈妈吼道:我又不是故意的!妈妈赶紧向他解释,但他坚信妈妈是在责备他,他坚决认为自己没有错。没想到这么一句话就引发了一场战争。 许多类似的事情让妈妈感到很崩溃,不知道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孩子气也消了,大概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不妥,就去和妈妈搭讪: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和颜悦色甚至有点讨好的语气:妈妈在做菜,做你最爱吃的青椒炒牛肉啊! 刚才还是阴云密布,一下子就变成了晴空万里,两个人都像没事的人一样。 事后,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妈妈很吃惊:我还做得不妥吗?我已经够容忍他的了,你看,他那么不讲道理,我都那群温和地对他。 我帮妈妈分析这个过程:问题就出在你的温和上,你想,你只是和颜悦色地感慨一句,孩子就理解到责备上去了,这说明他极度敏感,害怕别人的批评,他在理解你的意思上有偏差,这是需要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他你本来想表达的意思。他为了这样一句话暴怒,到卫生间里搞破坏,等他过来搭讪你,你的表情和语气告诉他: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还可以这样发脾气,可以搞破坏,妈妈不会怪你的,这是你的本意吗? 妈妈反问我该怎么做,他的情绪已经坏到极点了,难道这时候去惩罚他吗?我给她出了个主意,再遇到这群的事情,采取冷处理。用你的行为和表情告诉他,你生气了,他这样做你很不开心,让他看到自己行为引起的真实后果。 后来又遇到了一次类似的事情,孩子还是老办法,发够脾气感到内疚主动过来搭讪,这回妈妈没理他,沉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妈妈上班前给孩子留个纸条:你为一点小事情这样和我发脾气,我很不开心,很难过,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了。冷战了一天才缓和下来,之后妈妈很认真地和孩子解释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经过几次类似的事情,孩子的脾气控制了不少。 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家都有,只是没有这样激烈罢了。其实,是大人的反应塑造孩子的行为,孩子身上的问题,不应该全算到孩子的账上,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许多事情没有让孩子体会到真实的后果,一味地妥协,反倒模糊了可以做与不可以做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