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语是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的儿子,曾是一个多次被学校要求转学甚至开除的“刺头”,也曾经愁得他的母亲想自杀。可阎肃用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让儿子成为全校高考文科状元。现在,阎语已是一名银行副行长,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还在工作之余写起了小说。 “劣迹”斑斑顽童愁得妈妈想“自杀” 2010年1月的一天晚上,身为银行副行长的阎语,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开始写作,直到深夜。阎语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坚持写作?原来他是为了让他老爸——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高兴,因为阎肃希望儿子继承他搞创作的爱好。 其实在两年前,阎语就出了一本书《我和我的阎肃父亲》。阎肃对此很开心,常把儿子的书送给文化界内外的朋友和各级领导。之后,阎肃就希望阎语继续写书,他认为儿子完全可以像他一样搞创作。但因为业务繁重,阎语一直难以静下心来。为了让爸爸有个安慰,不久前阎语告诉老人,他将写一本小说。阎肃听后非常高兴,支持儿子写下去。 阎语出生于1967年4月。当时阎肃在空军政治部任职,工作太忙又经常出差,而妻子在河北涿州的航校上班,实在照顾不上阎语,所以无奈之下,夫妻俩只得把小阎语送到沈阳的姥姥家。 3年过去了,阎肃来沈阳接儿子回北京上幼儿园。一见面,他吓了一大跳,只见阎语头上包着纱布,身上还有几处贴着胶布。原来,阎语在街上打架,脑袋被打破了。阎肃带着哭泣的“伤员”回到了北京,阎语进了幼儿园小班。很快,他就因经常打架在幼儿园成了“名人”,连大班的同学都怕他,他的家庭联系本上经常是写满了批评。 妈妈每周接他回家一次。每当妈妈去接他时,一走到幼儿园门口,几乎就会被一群小孩拦住:“阿姨,阎语又打人了……”妈妈认真地——回应:“好好,我回去打他。” 一天,阎语在幼儿园又犯了错误,阿姨批评他,他不服气,就和阿姨大吵起来。他竟然捡起一小块砖头要砸阿姨,吓得阿姨满院子跑,他就满院子追。最后是幼儿园养猪的饲养员赶来,一把夺下阎语手里的砖头,才把他制服。 园长让阎语罚站,当时正好要吃午饭了,阎语嘀咕着:凭什么让我站着,不让我吃啊?一生气,他把放在楼梯旁盛满菜的几个桶全给踢翻了。那天午饭,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吃咸菜、萝卜皮就米饭。 第二天是周六,两位老师一起把阎语送回家,将他的所作所为对他妈妈谈了。阎肃到家时,阎语已经躺在床上快睡觉了。得知儿子闯了“大祸”,阎肃走到床边,在儿子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巴掌;“叫你踢翻菜!叫你打老师!”这是阎肃仅有的一次打儿子。 阎语7岁时,到灯市口小学上学的第一天,就和同学打架了。老师批评他,他竟把半个教室的课桌都推翻了。年轻的女老师吓坏了,把校长找来了。校长给阎肃打电话,阎肃当时正在京剧团开会,走不开,就打电话给妻子,让她去接儿子,可妻子说:“我可不去丢这个人!”她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羞耻,她说,有几次她坐公交车,一想到儿子都想直接跳下去。阎肃只好请单位的一个战士到学校把儿子接回家。 阎语上学不久,就认识了更调皮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教他旷课、逃学、抽烟。那时家里的三角柜里有一筒“中华”烟,阎肃一直不舍得抽,平时他都是抽“大前门”的,可阎语背着父母悄悄地一根一根地偷出来抽。 一年级还没上完,学校因为阎语老惹事,要求其转学。以前在幼儿园,阎语一个礼拜才回家一次,妈妈一个人也还算应付得了,可现在上学了,儿子每天都回家,几乎天天都惹祸,她坚持不住了,就跟丈夫商量怎么办。阎肃想了想,说:“那就让儿子跟着我吧。” 就这样,阎语和爸爸搬到了北京西郊的中国京剧团院里(妈妈和姐姐则住在原处),上了附近的小学。他到了新班级没两天,就将班里的“大王”打败,成了新“大王”。 老师将儿子的“劣迹”反映给阎肃,阎肃没有骂儿子,也没有因为他的“劣迹”怨恨他,更没有放弃他,而是把儿子当朋友处,指引他人生的大方向。到儿子长大后在一次做节目时,阎肃对主持人毕福剑说,那时他之所以没有打阎语,是因为他看儿子淘气的骨子里还算厚道,不是坏到家的那种,所以,他始终相信儿子是个好孩子。假如那时他放弃了儿子,那可能儿子真的就和坏孩子混到一起,自暴自弃了,那么他的一生就完了。 父爱有方“坏小子”高考校文科第一 跟爸爸在京剧团生活,阎语一下有了很多新的乐趣。凡是儿子想干什么,或想玩什么时,阎肃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阻拦,而是会帮忙。比如一看儿子喜欢玩蛐蛐,他就找来各种能养蛐蛐的东西:用完的墨水瓶、罐头瓶、罐头桶、破缸子。 一天,阎语看到一只蛐蛐全身变白了,问爸爸怎么回事,阎肃也不明白,就让儿子找一位懂昆虫的专家请教。专家告诉阎语:“这是由于蛐蛐在蜕皮,你抓的都还是‘蛐蛐秧子’,等蜕完两次皮,变成黑色了,才是成熟的蛐蛐呢。” 阎语觉得太奇妙了,兴奋的回去告诉爸爸这一“重大发现”。阎肃得知这中间有不少学问,更支持儿子玩蛐蛐,他甚至在开会的间隙看到外面有一只很大的蛐蛐,就溜出来给儿子抓回去。每当儿子斗蛐蛐时,阎肃常会凑上来看,父子俩还经常打赌哪只会赢。像妻子说的,他快被儿子带“坏”了。可谁都不知道,阎肃其实在用自己的方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只有和儿子真正成为朋友了,才能真正影响他。因此,这个父亲不得不去学儿子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