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多年的中学教师,我知道初中的孩子确实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变得更难管了,这是因为经历青春期的孩子成人的感觉和自我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自我的空间和大人的理解。 记得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班里当学生干部,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因为表现出色还被年级树为学习的榜样,我自信自己长大了。老爸特别关注我在学校的事情,小学的时候,我很愿意让爸爸妈妈知道学校的事,他们不问,我会主动说。上初中以后,独立性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我就不愿意让爸爸妈妈打听我在学校的事情。一段时间里对父母关注我在学校的事情我会有很明显的反感。我是个很乖的孩子,绝对不会和父母顶撞,但不耐烦和无可奈何很多时候也会掩盖不住。这段心理感受我从来没有和父母交流过。 如今,儿子也上了初中,我提醒自己一定要给孩子留出思考的空间,留出长大的感觉空间,不让孩子觉得无可奈何。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三原则: 第一,对孩子宏观把握,微观忽略 据我了解,初中的孩子最烦爸爸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爱唠叨,但是因为我们管得太琐碎了,大孩子也会因为没有空间而感到压抑和反感。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和大人交流是正常的,但不愿交流不等于不需要交流,一旦孩子根本不想和大人交流就一定是有问题了。 和孩子的交流就像和朋友聊天那样,说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很多东西不强加给孩子,他不愿意听的道理我就暂时不说,合适的机会换个方式表述。家庭气氛宽松、和谐,让孩子充分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一次儿子过生日带回家好几件同学送的礼物:红色T恤衫;绒毛小狗头,小狗的身子是一只小盒子;一个细长拐弯的水瓶,里面游着两条小小的、漂亮的热带鱼。我有一种直觉:这些小玩意儿是女生送的。中学的男女生都很有意思,爱借机会表示一些微妙的感受。我既不能问多,也不能漠不关心,就指着这些礼物对儿子说:“看你这些礼物很有意思,如果我没有猜错,这些都是女生送的。”儿子说:“对!您怎么知道?”我说:“我有一种感觉,女孩子心比较细,爱鼓捣这些,不过买件T恤,钱不少,是不是几个同学合买的?”几个人合买与单独一个人买可有不同的地方。儿子说:“是,主要是XX张罗的”。他说得很轻松,我听得很仔细但很放心。我告诉儿子“你应该感谢这些同学,他们给你带来生日的快乐”。儿子说会谢谢那些同学的。 以后的一段时间,儿子天天穿着那件红颜色的T恤,写作业的时候案头天天放着那个绒毛小狗头,天天精心喂养那两条小鱼,直到把小鱼撑死。 儿子每天很快乐! 我觉得儿子能得到这么多同学的关照很幸福,我完全没有必要再仔细追问其他内容。 第二,多鼓励、多引导、多交流 家长要把想批评的事情多用引导的方式进行。初中的时候,儿子曾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如果您能让我自己做更多的事情,别管我那么多就更好了。”孩子很会说话,给我提要求也是鼓励式的,表明他很谨慎。我高兴地说:“好哇!你想独立做些什么?”儿子语塞。我接着说:“你就说说我管你什么地方你觉得管多了?”儿子想想说:“您什么事多让我自己拿主意。”我高兴地答应:“没有问题!” 这是初中孩子真实的心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自认为已经非常注意给孩子空间,但是孩子居然还是给我提出这样的建议。 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你想做更多的事情,我很赞成,但是你不要好高骛远,我也希望你能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可很多你能做的还都没有做呢。儿子很兴奋,反过来问我:“您说让我做什么事?”我说:“比如吃完饭帮妈妈洗碗,收拾饭桌。你不要以为这些小事不应该你做,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放在那里你都不愿意做,有什么大事能做好呢?给我提要求让你做更多的事情,你这‘更多的事情’也是比较盲目的。” 实际上就是这样,初中的孩子是很矛盾的,他们希望大人给他们空间,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空间如何用;他们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但是他们不屑于做最简单的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在给大人提意见的时候实际连自己想争得的东西还没有清楚的主意。他们是正在成长中自认为长大而实际上很幼稚的孩子,是典型的矛盾结合体。 我说这番话,是想告诉孩子如何走向独立,要从做家务劳动开始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三,所有的谈话和交流都以平等的、尊重的姿态进行 孩子的事情更要听他的意见和想法。孩子自己能决定的事情,我坚持不过多干预,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有什么可逆反的呢? 在独立性不断增长的时候,孩子有时也怪怪的。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件事情有感而发,讲起关于艰苦奋斗的道理,以为儿子也爱听,兴致勃勃的。儿子打断我,“妈!您别说了,我现在不想听。”我很奇怪也很不高兴。看看儿子脸上也没有烦躁的神态,可能就是对我讲的道理不感兴趣。我本想和儿子理论,但又冷静下来,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上初中的孩子就是变化快,他不爱听,我就先不讲了,也不用对他劈头盖脸一顿批评。 一段时间,儿子对一些政治方面的话题感兴趣,愿意发表见解,但有的看法带有些年轻人的偏激。对初中的孩子需要静心静气地交流,我阐明我的看法,但儿子却不服气,一定站在他的立场上坚持自己的说法。我不再和他争论,而是告诉他要辩证地看问题,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历史看发展。后来我发现,等孩子上子高中以后,初中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偏激慢慢地就不见了,初中讲不明白的道理在孩子长大后自己就弄通了,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