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缘起☆☆☆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可小宇一直没有去上学。老师打来好几个电话给小宇的爸爸妈妈,他们也非常烦恼,不明白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小宇,为什么会突然讨厌学校。但是无论父母怎么询问,小宇总是低着头保持沉默,最后冒出来一句“你们不知道的”。心急如焚的爸爸妈妈只好自己找线索、猜原因。 春节前小宇一直待在寒托班里,寒托班参照学校的时间表,做操、写作业、体育锻炼等,一切都井然有序,所以小宇的寒假作业早就完成了。春节里父母实行“宽松”政策,让孩子尽情地玩、开心地吃,看得出来他过得很愉快,一切都挺正常的,没有理由不上学呀。 带着一肚子的困惑和焦虑,在征得小宇同意的前提下,一家人一起跨进了心理咨询室的大门。 ☆☆☆案例分析☆☆☆ 一开始小宇还是三缄其口,咨询师并不急于探究,而是通过安排轻松的两人交谈,努力与小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评估他的个性特点。 咨询师发现小宇是个性格内向、规则意识非常强的孩子,他的言谈中经常出现“一定”、“必须”这些词,咨询师怀疑他不肯上学与此相关。 经过不懈努力,小宇总算敞开了心扉。原来,小宇在开学那天早上才发现寒假作业有一道题目不小心漏做了。他想:我把这道题做完了再去上学,做完后又发现时间已经晚了,上学要迟到了。于是小宇决定:我不如明天早点去学校吧。到了第二天,小宇又开始犹豫了:老师、同学知道我昨天没去一定会问我原因,我该怎么回答呢。到了第三天,小宇更加迟疑了:我已经两天没去了,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啊……就这样,小宇始终没有去学校报到。 咨询师认为,小宇不愿上学其实是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在作祟。从最初不能容忍漏做题目,到后来无法面对周围人的不良评价,就是这样“庸人自扰”导致了小宇对上学的恐惧和退缩。 由于爸爸平时工作繁忙,小宇的学习、生活主要由妈妈负责。经过接触,咨询师发现,小宇妈妈身上同样具有较为刻板的认知与行为特征,对孩子要求相当严格,期待很高。在这样的影响下,小宇一直以“做不犯错的好学生”自居并自我鞭策,也从不向父母吐露心声。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难以接受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甚至一点小疏忽,而且思维不灵活,不懂变通,容易走极端。 ☆☆☆多重干预☆☆☆ 首先,咨询师决定帮助小宇把他“大大的、重重的担心”缩小、减弱至他可以承受的程度。咨询师引导小宇思考“假如开学那天你去上学了,老师发现你漏做了题目会怎么样”、“假如你第二天去上学,老师、同学问你原因,你实话实说会发生什么”……当小宇真正面对、思考这些问题时,他领悟到所谓严重性很多是自己想出来的,是不会发生的,或者即使发生之后也马上会过去的。 同时咨询师也与小宇的父母进行了交流,把面谈中观察到的孩子目前性格上的不足,与可能出现的危害提出来讨论,启发父母反思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中不合理的沟通模式、不合理的要求与期待等,重新探索适合孩子成长成才的教养方式。 当小宇的想法开始改变之后,咨询师提出,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以便帮助他更顺利地解决现实问题,小宇考虑之后同意了。在老师的关心和妥善处理下,小宇终于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给父母的建议☆☆☆ 毫无疑问,小宇的案例对现代家庭教育是一种提醒:超理智的期望与管教带给孩子的可能是难以弥补的性格缺陷——脆弱、敏感、僵化。在此给父母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允许孩子犯错。建议父母为孩子提供宽容和信任的氛围,告诉孩子:犯错是正常的,但要在错误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得孩子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并行动的习惯与能力。 第二、培养孩子“向前看”的勇气和思维。衡量心理健康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积极面对现实。一个有朝气有自信的孩子,比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更具有长远发展的潜能。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建议父母启发他们把视角从过去拉到未来,从慨叹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转换到寄望于未发生的、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切忌揪着孩子过去的错误或者失败不放,促成孩子形成动不动就后悔、自责的消极思维模式。 第三、千万不可轻视或放弃自身的成长。家庭是一个系统,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教养之中,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身上迟早会反映出父辈的认知及行为模式,不管他是否认同。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一定要检视自身,进而不断地自我完善,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假期之后孩子产生不愿去上学的心理是正常的,一般要适应一周左右。影响孩子畏惧开学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业没有完成,担心受责罚;二是留恋假期轻松玩乐的悠闲氛围。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父母不妨在开学前一周,就要提醒孩子开始倒计时,并且接触与开学相关的人或事,包括检查作业查漏补缺,按照学习生活逐渐调整作息,购买必备的文具用品,给同学和老师打电话,说说新学期的愿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