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家庭教育结构缔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母亲教育孩子在我国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有着生理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首先,从母亲十月怀胎、生产,到对孩子的哺乳,孩子就注定无法与母亲分开。同时,历尽艰苦的母亲也很难割舍这身上“掉下来的肉”,这样,从孩子一出生,养育的责任就顺理成章地落到母亲的身上。这种惯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再加上女性所具有的天生的母性特点——慈爱、体贴、善解人意、敏感细致、重视家庭,和为孩子所承担的那份责任感等,都是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养育者的原因。

      其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女性在产后会休产假,主要精力也就都集中在照管孩子身上。再者,人类的历史是由“男耕女织”逐步发展过来的,这种格局本身就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更进一步形成了母亲承担主要教育责任的格局。

      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开始肯定是要负主要责任的,特别是在孩子两岁之内,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确实没有妈妈显著。即使爸爸在孩子身边,也更像妈妈的一个帮手。例如,我们在人际关系当中,对哪个人好,是不是希望他对你同样好呢?是不是特别希望他跟你一条心呢?母子关系也是一样,妈妈这样无条件地对孩子好,自然也会对孩子有一种独占心理。

      这种独占心理的存在虽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呢?回答是: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利于成长。

      孩子上小学后,同性亲子关系更为重要

      孩子的世界在三岁之前就只有两个人,即他跟妈妈(或其他抚育人)。但是3~6岁之间父亲就更突出地参与到养育过程中,孩子的世界中开始变成三个人:妈妈,爸爸和我。由于在此之前孩子更多地认同妈妈,只有“我和妈妈”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性别概念,这就无法完成性别的认同。这时父亲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孩子确立性别意识。

      对男孩来讲,此时爸爸的出现使孩子开始出现性别意识,男孩会觉得,原来我有爸爸,妈妈不完全是属于我的。他开始意识到我有自己的一个性别,我是一个男孩。这就是爸爸在养育中的重要作用,他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如果父亲总缺席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模糊一些,或者滞后一些。所以在3~6岁间父爱“缺位”的孩子,将来长大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因为他缺乏良好的性别认同。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教育、怎样教育,都要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来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但在小学阶段,同性父母就显示出更大的作用,也可以说,母亲是女儿教育的主角,男孩教育的主角则是父亲,而对方则应做好配角。

      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从无忧无虑的玩乐生活逐渐转入严肃的学习、劳动。他们既能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作业,又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这是通过勤勉来获得自信心的重要时期,但也是最容易在受挫时产生自卑的阶段。他们稚气已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蓄积着磅礴的力量,准备迎接青春风暴的来临。从表面上看,他们会呈现出相对平稳的状态。这段时间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对同性父母的模仿学习和对异性的排斥。

      在家庭中,孩子开始与异性父母疏远,与同性的父母接近。他们开始努力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男孩会喜欢跟父亲一起做一些具有男性特征的活动,如打球、游泳,喜欢使用锤子、改锥等工具研究如何修理家中的小电器等物品;女孩则开始喜欢跟母亲做些女性特征的活动,如买菜、购物、打扮,喜欢使用针线做些小手工等。所以,此时期的孩子是要完成自我性别认同的工作,特别需要同性父母的榜样作用。母亲如果过多跟儿子在一起,淡化了父亲的作用,会影响男孩自我性别认同的完成。

      妈妈爱孩子成为惯性,质疑父亲的养能能力,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有的父亲觉得孩子的教育应该由母亲多管,他就不怎么管,就忙着挣钱,他以为我只要挣钱养家,就尽到父亲的责任了。这个想法也强化了妈妈对孩子的依恋,让她和孩子没有办法在心理上分离,这样就没有把父亲引入到孩子的生命中,妈妈就可能长期在心理上跟孩子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那种依恋关系中,分都分不开。

      于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关系也出现了问题。妈妈管孩子管出一种惯性,就算爸爸要管,妈妈也可能会质疑爸爸的能力。实际上妈妈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有的妈妈就是想生个孩子来做伴,她不愿意失去那个伴儿。爸爸对妈妈不关心,妈妈心理不够独立,想跟人亲近,所以跟孩子黏在一起。这样对孩子不好,毕竟这种爱是一种自私的爱。爸爸没有及时地把他的角色展现出来,导致母子或者是母女缠在一块,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的孩子很少主动跟爸爸交流,觉得跟爸爸不待在一块也挺好的,反正有妈妈关心他。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会先认同妈妈,到一定年龄再认同爸爸。但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所谓的认同没有好坏的区别。孩子生活的模板就是爸爸和妈妈,如果在家庭中,妈妈过多占用教育孩子的权利,爸爸长期处于教育的“弱势”,孩子也会认同这种生活模板,长大后,他就可能将这种模板带入他的家庭中,这对其今后的家庭关系发展也不利。

      别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走向世界的羁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