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的男孩 我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心灵孤单、寂寞,很少有人爱我,我总是在心灵最深处抱怨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伤心的时候,总会躲到角落里哭,从来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家庭服务员的角色,爸爸身体非常不好,年老体衰,家务都是我做。爸爸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家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总是面临雪上加霜的窘迫。在懂得了这样的处境之后,我拼命地学习,但忧愁总是缠绕着我,学习也总不好,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一样烦恼。在家里,当我向父亲要钱的时候,父亲总是唠叨我这不好,那不好,说我乱买东西,骂我骂得翻天覆地,还说我是无用的人,我的心就像插下了一根铁棒,感觉非常沮丧。我经常会怨恨父亲,因为他给我留下了很消极的影响,可我还是深深地爱着他,总是为他着想,但这种感情从来都是隐蔽的。在初中遇到学习的挫折,我总是想要默默的去奋斗,但成绩一直在下降。我并不害怕别人不重视我,我害怕自己对不起父亲。 我该怎么办呢?在学校里我不喜欢跟同学交往,有时候能够开朗起来,但有时候又非常压抑,我是不是有毛病呢?我在伤心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我恨透了自己这样的生活处境,我不知道在这样的现状当中,是能够交朋友呢,还是能够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心理点评:跨越困境关键在于态度 对这个男孩而言,很多困难要看我们怎么对待,如果把它看成挑战、锻炼、经验,就能够培养生活的能力,面临的困境也就不是困境。也可以把困难看成很大的障碍,比如爸爸的身体不好,挣不了更多的钱,生活境遇不好,就会让自己失去自信与自尊,万般烦恼、焦虑。 解决困境关键在于态度,认为问题是什么,它就会为我们显现什么。事实上,很少有小时候非常顺利的成功人士,他们回忆早年时,都会对曾经经历的苦痛困难表示感谢。没有那段让人困窘的日子,也不会学到坚强和坚韧,那是不良境遇送给人的很好的心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看看那些知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们年轻时往往都经历过痛苦,没有父爱、饥饿、流离失所、亲人分隔等。痛苦常常使人觉醒,给人以力量,也让人知道奋斗。因为人的欲求有一种张力,当欲求被满足时,人往往比较松弛,没有进取心。这就是为什么富裕的家庭不要全方位满足孩子的物欲,而要让孩子处在欲求不满中,促使他为自己奋斗的原因。欲求不满的孩子会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未来要成为什么人。如果从小生活顺利,就很少会思考这些有意义的问题,这种思考正是对成长的激励。 这个孩子正处在困境中,但没有看到困难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如果只被困难的消极意义控制,孩子就会因此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比如不好好学习,放弃责任,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还以为那才是摆脱困难和痛苦的方法。如果孩子知难而进,越是环境艰苦,越管理好自己,过更有效率的生活,那么他将能够利用困境激励自己,一步一步实现人生的目标。关键要看孩子自己如何对困境的意义做选择。 我们可以看出这封信有一种忧郁的味道,一个男孩子写这样的东西,像在做自我觉察,他在分析自己。从信里看出他是很压抑的,没有情绪释放的时候,不能开放自己,不能忘情地大声喊叫或者开怀大笑。对这样的孩子我常常会鼓励他建构一个强有力的兴趣来支撑自己,兴趣可以是体育运动,也可以是文艺爱好或者是对艺术的追求,兴趣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当然,他也可以克服自卑,在同学之间建立感情,维持对社会的接纳与信任。如果什么兴趣都没有,同学之间也没有朋友就很不好,会失去心境缓冲的资源。一旦他喜欢某种运动、知识或者特定兴趣,他的生活就会突然舒展开来。 当然,在读书的时候,孩子不一定适合广泛社交。有的孩子因为太孤独、太压抑就去找朋友,但学习好的同学不愿意过多交往,他只能找到学习不好的同学,或者是不读书的社会青年做朋友,那一部分人可以天天陪着他玩,但是这样的玩有一种麻醉感,结果会越来越脱离学生的身份。所以建议在学校的时候,不妨培养运动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在运动中心情舒畅,得到快乐的体验,产生幸福感,一方面又会因为多了一门技术而增加自信和喜爱自己。当然,学习与交朋友可以是不矛盾的,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在交往中可以切实地促进学习进步。 怎么跟父亲相处呢?父亲有病闲置在家,只能对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能理解到,发火是父亲的一种心理需要,对身体康复有好处,他的内心就要好受一些。人与人之间往往关系越好,距离越近,越容易彼此产生伤害。我觉得首先要把自己不好的感觉告诉爸爸,爸爸批评或者无端埋怨的时候,他可以跟父亲说:“你心情不好让我很难受,我听到你说这样的话不快乐!”不要说爸爸错了,不要在是非上跟爸爸争吵。孩子如果想让父母改变态度,关键要直接把感受说出来,比如“爸爸你这样说我,我特别难受”,让爸爸知道孩子的感受。如果爸爸是爱孩子的,下次发火就会有所收敛,因为人都有共情能力。 很多家长骂孩子的时候,是因为看到孩子没表情、没反应、无所谓,所以就一句话比一句话重,越来越厉害,直到孩子发脾气了他才住口。但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跟爸爸说,“我很痛苦,我不快乐,我觉得你不理解我”,架就不会吵下去,因为这种说法不是批评。相反,孩子要是说爸爸说错了,爸爸就会强调,“我说错了吗,你上次干什么事情是不是也这样呢,你那次也是什么什么样的”,争吵就会继续。所以孩子一定要把感受说出来,让父亲能够体会到,这样父亲才会慢慢学会跟孩子说出有分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