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傅佩荣人生的引路人

作 者:
珍珠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傅佩荣,1 950年出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台大开课1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杜团推选为最优通识课。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出版有八十余部作品,其作品曾获台湾最高文化奖、最高文艺奖。是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及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他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这位奉献一生于研究人生、宗教、教育哲学,影响着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最初还是因为他的家庭带给他极为正面且积极的影响,才使他走上这条路的。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父母影响着他的人生走向

      傅佩荣的父母原是上海人,到了台湾后生了七个孩子。父亲是公务员,主要是管理灯塔,工作非常辛苦,但他的父亲一直都十分尽责,让船只得以平安往返。他母亲则是标准的农妇,是一位非常勤劳的女子。傅佩荣小时候天天都看到母亲戴着斗笠早出晚归地喂猪、养鸡鸭,做许多副业补贴家用,辛苦地料理家中的一切,让丈夫安心地外出工作,让孩子们都有吃有穿有得上学,让全家都无后顾之忧。

      虽然家中因孩子多,经济很拮据,但父母都恪守职责,尽心尽力地培养、教育孩子,家庭氛围一直很温馨。父母两人的信仰十分虔诚,每天早晚都诵经祈祷,无一日停歇。傅佩荣的母亲后来因病瘫痪了三十年,他的父亲一直无怨无悔地肩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数十年如一日。两人平凡朴素而善良的操守、人格及宗教情怀,甚至后来母亲病榻旁的患难真情,都深深地影响着傅佩荣的人生走向。

      由于父母信教,所以西方的传统从小对傅佩荣影响很大,这也是他后来学习西方哲学的原因。这位国学大师学习中国的哲学是在二十三四岁时,那时他在台湾哲学研究所师从方东美先生,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特有的魅力,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

      看着时下内地掀起了国学热,小孩都读《三字经》《弟子规》,我们传统的文化受到重视,傅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历史沉淀下来的好的东西。他认为,儒家教会人处好人际关系,儒家的方法,无论是用在孝顺父母、教育子女还是交朋友或者处理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上都可以。跟人相处都要考虑三点:第一,内心要真诚,对人好是真心愿意的;第二,要了解对方需要什么,不要自己想当然强加于人;第三,要尊重社会规范。

      傅教授提倡以积极的方法和态度去学习,不断超越。他认为应该分成三步来学习,首先是推广,其次是读经典的原文文本,再则是在人生中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习才有价值。

      扭转逆境化为动力

      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赋予了傅教授转逆境为喜悦的能量,使他能在痛苦中克服困难并成长起来。傅先生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淘气学邻居小孩口吃,结果一学就会,把自己练得非常口吃,而且持续了九年的口吃生涯。上课读课文,他一读就结结巴巴的,全班大笑,老师笑得最响。他只能拼命学习,最喜欢考试,因为考试可以不讲话,能够避短扬长。

      到高二的时候他才有机会校正了口吃。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他说,小孩子当时受苦,苦过就算了,这样倒是恰恰开发了他别的很多潜能。

      口吃的痛苦经历使傅先生改变了两点:第一,他终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自己从小被别人嘲笑,知道被嘲笑的滋味,就没有什么优越感;第二,他非常珍惜说话的机会,说话总是非常扼要明白,因为他以前不能顺畅地说话,所以当有机会表达的时候他就特别珍惜,他不讲无聊的话。

      他说:“如果说口吃对我性格有什么影响的话,应该是孤僻吧,就是说不太合群。现在我很喜欢孤僻了,我慢慢地接受它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忍受到接受,再到享受的过程。中间这么长时间的口吃使我心情比较平稳。假如忽然间没人理我了,我没什么难过的。对我来说,如果我不能享受孤独的话,我怎么可能去念这么多书呢?”

      与女儿有共同的话题

      傅先生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很赞同孟子的“易子而教”,因为家庭教育不当容易伤感情,亲情会受影响。傅先生自己觉得应该以亲情为重,教育孩子只要把握大原则,不要危害社会就行。

      他说他的女儿一直有崇拜偶像的情况,而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点追星或者有偶像。面对大人的不理解,女儿说:如果没有偶像,人生有什么意义?

      傅先生采取的策略是“打不过就言和”,和女儿的偶像打成一片。买了偶像的照片、歌碟,还收集和偶像有关的信息。傅先生像做学问一样研究、琢磨女儿的偶像,然后,他告诉女儿:你的偶像很刻苦啊,天天练功哦!女儿说:他刻苦、练功和我没有关系,我只喜欢他的歌。傅先生就告诉女儿:他的歌好听就是跟他的刻苦练功有关系呀,不练就没有那么好听的歌了呀。然后又告诉女儿:那歌星很孝顺的哦!女儿回答:他孝顺和我没有关系,我又不是喜欢他孝顺,我只喜欢他的歌!傅先生说:他是一个整体呀。

      傅先生还告诉我们,其实孩子有偶像不是什么坏事,如果这个世界上他觉得没有什么人可以关心的,这才可怕。家长的任务不是粗暴地切断孩子的崇拜,而是如何“利用”好偶像,让偶像“帮忙”来教育和影响子女。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傅先生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和女儿一起去看电影,或者买了影碟一起看。这样,他和女儿就有共同的话题了。傅教授认为,家长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有话可说,但有许多家长喜欢把说话的焦点放在孩子身上,比如你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名校呀。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引起孩子反感。而傅教授和女儿之间的谈话热点常常是影视剧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样更容易同仇敌忾、同悲同喜。

      傅先生只在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很认真地告诉女儿:考试一定不要作弊。因为他觉得作弊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6岁的女儿很天真地问:那我考试成绩不好,你会不会骂我?傅先生说:不会。女儿大学毕业时,他问女儿:考试作弊过没有?女儿说,从来没有作弊过。傅先生说,他的女儿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是一个很阳光,很诚实的女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