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

作 者:
吴昊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报(家长周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别意识开始增强。这一时期,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开始关注起异性,希望了解异性,并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但是,很多家长对此却非常敏感,非常担心,唯恐自己的孩子在与异性交往时出了“问题”——也就是怕孩子陷入“早恋”之中。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女儿一旦进入青春期,家长的心也就提了起来,整日担心、害怕。一些家长就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准与异性交往!”可是,孩子情感的萌发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很微妙的,有时又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你光靠限制、靠禁令或者靠家法家规能起多大作用呢?该来的还是会来,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的。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做家长的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有的家长可能要抗议了,这不是教唆他们吗?这不是引“狼”入室吗?其实不然。

      一位家长讲到:自己的女儿那年13岁,1米72,身材高挑,面容姣好。每次听到亲朋好友的夸奖,自己心里都美滋滋的。突然有一天,在学校门口看到女儿和一个高个子男生谈笑风生,忽然意识到女儿“长大了”。于是马上跟研究心理学的年级组长老师取得了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女儿的异性人际交往开始实施“青春期加减法”——既然性成熟已经到来,既然对于异性的好奇、倾慕已经是必然,那么为父母者的上策是给他健康、开放的交往机会,而不是封锁、扼杀这样的机会。通过前者,即加法,女儿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相关的交往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增强今后对于各种刺激的免疫力;而后者,即减法,只能使孩子得到神秘感和好奇感,完全失去学习的机会,对于今后可能面对的诱惑毫无预防能力,甚至可能完全失控,在表面的循规蹈矩下为所欲为。

      这“加法”说来也简单——与男孩子的交往,多比少安全。这就是说,如果女儿只认识一个男孩子,那么,感情和行为“出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女儿认识两个男孩子,那么“出轨”的可能性将减少一半,说得夸张些,认识的男孩子越多,就越安全。

      于是,女儿生日聚会前,父亲主动建议:除了女同学之外,邀请一些男生,气氛会更活跃。果然,生日聚会热闹非凡,格调不俗。父亲与朋友相聚时,也总是不忘关照一下,请朋友带上几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男孩子。至于家族活动更不必说,表兄表弟,堂兄堂弟,频繁来往。于是,女儿的身边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各有一堆。女儿自然坦荡,待人率真无邪。但是,对于感情丰富又不大善于控制的少男少女,一味满足于“加法”,肯定是不行的。

      青春期的个体处于成长变化非常迅速的时期,此时的少男少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于自身的提高和完善特别迫切、特别热衷。从拓展心灵和丰富精神的角度看这确属人生中难得的时机。高尚的趣味和格调,可以最有效地升华异性交往的质量。

      试想,一个醉心于克隆奥秘的女孩子,在与男生的谈天说地之时,话题多半会自动向生物工程领域倾斜;同样,一个迷恋于航空母舰的男孩子,在与女孩子相处时,少不了“卖弄”他在这方面的学识等等,由此获得对方的尊重和敬佩,也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希望学校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但同时又感到在家庭中面对面的与孩子谈“性”,感到很难为情。我们都还很“传统”、很“封建”。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性知识教育可以说是少得可怜。

      其实,今天的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课桌上早已没有了“楚河汉界”,异性间的交往多半坦率大方,是一件再自然、普通不过的事情,绝不会像六七十年代那样被人议论或起哄。正因如此,父母的猜疑,往往让它们觉得蒙受奇耻大辱,父母的防范更多半是自欺欺人。

      因此,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保证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因为青春毕竟是美丽的。只要家校联手,一定可以陪伴孩子走出“花团锦簇”的沼泽地——青春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