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城乡社会研究的历史地理学视野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宏岐,男,陕西宝鸡市人,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632;郝红暖,女,河北邢台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费孝通关于乡村社会、小城镇研究等方面论著颇丰,而从其城乡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地理学视野进行分析,显而易见,费孝通自觉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社会学研究,是其家学传统、功能主义的学术线路、重视历史背景的学术态度以及历史地理学的影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借鉴其多重视觉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当前历史社会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学科理论的进步。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8;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4-0138-06

      费孝通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在学术研究中自觉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其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又名《中国农民的生活》)在社会学界、人类学界均得到很高的赞誉,“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1]3-6。因费氏“考察的主题是现代工商业发达过程中农村社区所发生的变迁”,所以也被历史学者称为“基本框定了近代市镇研究的路径和取向”[2]。费孝通对社区历史的追溯、地理环境的关注、城乡关系的探讨、小城镇腹地的研究、区域类型和模式的分析以及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等方法和概念的运用,均在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与历史地理学相关的内容与方法,其分析问题的视角与历史地理学关注区域分析、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城乡互动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具有极大的一致性。本文尝试通过对费孝通相关学术著述的认真研读,从乡村社会研究、小城镇研究两个方面,对其社会学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视野作初步的研究,并进而分析费孝通之所以能够具有历史地理学视野的学术背景,希望能够对深化研究费孝通学术思想体系有所帮助。

      一、早期乡村社会研究的人文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色彩

      早期以《江村经济》为主要代表的乡村社会研究是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费孝通运用微型社区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真正开始。费孝通的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功能学派的奠基人马林诺夫斯基主张对人类事实进行全面的功能分析,注重文化体系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文化体系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3]。受到马林诺夫斯基学术思想之影响,费孝通的社会学研究也必然带有浓厚的功能主义色彩,他在《江村经济》前言中首先明确指出了写作的宗旨:“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宏观的研究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它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实事的例子”[1]8。费孝通强调研究的主旨在于“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并尝试通过微型社区的典型研究“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实事的例子”,这是基于功能学派的主张使然,但同时也带有了鲜明的人文地理学色彩。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为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强调社会环境关系和区域变化[4]302-303。为了达到功能主义社会学强调文化体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目的,费孝通自觉地借鉴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并运用于江村研究,并开创了“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1]6的先例。实际上,在费孝通早期的乡村社会研究中,人文地理学的方法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一,关于乡村社会研究区域的选择标准,借鉴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费孝通选择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调查,除了对这个村庄比较熟悉和有姐姐这个亲戚关系以外,主要是考虑到“这个村庄有下列值得注意和研究之处”:其一是“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其二是“开弦弓一带,由于自然资源极佳,农业发展到很高水平。有关土地占有制度在这里也有特殊的细节。开弦弓将为研究中国土地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实地调查的场地”;其三是“这个地区广泛使用水上交通,有着网状分布的水路,因而城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这与华北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典型来研究依靠水上运输的集镇系统”[1]22。由此可知,区域的代表性、特殊性和典型性,是费孝通选择调查区域的主要依据,而且他对于开弦弓村上述特性的确认,在很大程度正是基于这个村庄的人文地理特征。

      第二,重视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背景的分析。在《江村经济》的主题研究开篇前,费孝通对研究区域的地理状况作了全面的论述和介绍,包括该村的地理位置、所处区域的地貌状况、气候特征、交通状况、人口密度、村庄布局及与市镇的关系等,既涉及自然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的内容。他首先明确地揭示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并依据地理学家G.B.克雷西所著《中国地理概况》(China’s Geographical Foundation)一书有关长江平原的地理概况的论述,指出“这个地区之所以在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交通上的有利位置”。他通过论述“每个村子仅与邻村平均相隔走20分钟路的距离”,“如从空中俯视,可以看见到处是一簇簇的村庄”,形象地说明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和村庄布局。他还注意到市镇是数十个村庄的中心,是连接城乡的过渡地带[1]12-14,同时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论述了开弦弓村与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嘉兴等长江平原各主要城市以及该村所依傍的市镇震泽的区位关系,并特别地绘制了两份地图(即《地图I长江下游流域》和《地图Ⅱ开弦弓周围的环境》)[1]14-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