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至2007年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地域格局

作者简介:
赵霞,女,青海贵德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zhaox.08b@ igsnrr.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封志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E-mail:fengzm@igsnrr.ac.cn(北京 100101);杨艳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原文出处:
资源科学

内容提要:

通过对全球近50年来分析的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人均产量等指标的深入剖析,定量揭示了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集中性特征。从时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明显减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总产波动明显,主要原因是同期发达国家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增速减缓。从空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集中性,主要生产国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欧洲曾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地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非洲和大洋洲历来是粮食生产最少的区域,其中非洲地区的粮食总产近年来呈稳定上升趋势,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粮食生产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点。从地区差距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粮食单产和人均产量差异明显,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巨大的时空格局差异不仅是造成区域粮食供求形势紧张的根源,也是引发全球粮食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0-02-23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5-0907-10

      1 引言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把保证粮食生产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1]。经过多年的努力,人类在发展粮食生产、保障食物供给、消除饥饿人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具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生产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粮食资源[2]。但是,由于各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人口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全球粮食安全态势不容乐观。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蔓延和生物能源的开发[3],国际粮价伴随着石油价格一路飙升[4],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粮食供应短缺和粮价飞涨,一些非洲国家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海地等国家相继爆发了动乱,共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安全危机,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粮食的风波。根据FAO最近发布的《2008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高粮价与粮食安全——威胁与机遇》[5],这次粮食危机有可能扭转过去十年中在减少贫困和饥饿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使全球食物不足人数达到8.62亿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事件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号:全球正走出粮食供应丰富期,进入又一个粮食供应短缺的阶段,全球粮荒再次敲响人类粮食安全的警钟。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粮食形势,如何正确应对危机、化解矛盾,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鉴于粮食安全态势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消费、贸易和库存等方面,其中粮食生产是根本问题[6]。因此,本文从全球近50年来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入手,通过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发展差异,试图从生产的角度揭示全球粮食不安全的根源,从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2.1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粮食一般是各种主食食料的总称,一般有两种含义:广义是指食用作物,狭义则专指谷类作物。“粮食”作为统计指标只出现在中国统计年鉴中,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产年鉴[7]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四次修订版)》[8]的农业生产和贸易统计中一般以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统计和分析数据。为便于国际比较和资料收集,本文所述的粮食概念采用FAO生产年鉴中的谷物(cereals total)概念,包括小麦(Wheat)、稻谷(Rice,Paddy)、玉米(Maize)、高粱(Sorghum)、大麦(Barley)、黑麦(Rye)、燕麦(Oats)、小米(Millet)、荞麦(Buckwheat)、藜麦(Quinoa)、黑小麦(Triticale)、根茎类作物(Fonio)、草种子(Canary seed)、杂粮(Mixed grain)和其它(Cereals,nes)等15种。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在巨大差异,粮食生产也相差悬殊。为了准确反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在粮食生产上的差异水平和地域差异,本文采用FAOSTAT中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分类方法[9]对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组比较,其中发达国家包括北美洲、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60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全部国家,以及亚洲(除日本外)、大洋洲(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其余国家和地区(约130个);低收入缺粮国家(以下简称低收入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中食物供应不足的83个国家和地区。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鉴于粮食产量的变化在根本上取决于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变化,而人均粮食产量是衡量一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重要指标[10]。因此,本文以粮食总产、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产量等四项指标为研究对象,从FAOSTAT中提取了1961年-2007年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数据,通过计算(人均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总人口)和调整(将收获面积等同于播种面积)得到了研究本底数据,考虑到粮食生产受自然和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为剔除偶然性因素带来的年际波动,对总产和单产指标进行了3年为周期的移动平均处理,主要指标的特征值见表1。

      

      3 时序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3.1 总产增速度较快且阶段性增长特征明显

      粮食总产量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粮食总体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区域粮食产量的比重变化可以反映出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状况[11]。从增长速度看,47年间粮食总产增长了2.7倍,从期初的8.77亿t增加到期末的23.42亿t,年均增速(2.24%)高于同期粮食单产(2.04%)和播种面积(0.18%)的增长率(表1),显示出较快的增长速度。从产量波动系数[12]来看,全球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1),其中1961年-1975年是全球粮食总产增长最快的时期,期间增速(3.25%)远高于研究期平均增速;1976年-1994年属稳定增长阶段,期间增速(2.03%)与研究期增速持平;1995年-2007年属低速增长时期,期间增速仅1.47%,究其原因,发现发达国家的粮食总产增速(0.99%)过低是造成近期全球粮食总产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图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