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0-02-24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0)03-0321-08 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理学理论的源泉,也是地理学实践的广阔空间[1]。自从地理学萌芽并诞生以来,人们始终围绕区域不断探讨与发展理论,认识世界和适应与改造世界,如天人合一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适应论和人地关系和谐论等,都是人们不断地认识区域的理论概括,而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2]。 区域关系是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始终面临的主要课题,早期的地理学由于人们活动范围与认识能力的局限,只能对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关系进行认识和对比。到了当今时代,由于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其复杂的区域关系,并对它进行宏观调控,使之和谐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而正是由于这些全球性、区域性问题的复杂多样性,使得以区域研究为宗旨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得以发挥其地域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学科优势,以实现区域问题的有效解决、区域关系的和谐发展[3]。 1 世界地域巨系统及其地域关联 当今世界已经形成十分复杂的地域巨系统,它包括自然地域巨系统、经济地域巨系统和人文地域巨系统三大组成部分,各个巨系统还形成许多子系统,系统之间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巨大作用,形成复杂的地域关联和诸多的区域关系。地域系统之间密切相连、相互交叉渗透、互为制约。 从表1可以看出,世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域巨系统。 主要遵循自然规律所形成的自然地域巨系统,包括地质结构系统、地貌结构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海洋与陆地水文系统、世界生态系统和世界综合自然区系统等。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区域关系则有:海陆分布关系、自然景观带的地域分布关系、自然生态地域系统关系和综合自然地域系统关系等。 主要遵循经济规律所形成的经济地域巨系统,包括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地域系统(即世界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全球性的经济地带系统、世界城市地域系统、国家级的经济区系统等;其主要区域关系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后进国家的区域关系、世界核心区域与外国区域的关系以及世界性大经济地带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遵循社会规律所形成的社会人文地域巨系统[4],即人地关系巨系统,主要包括全球性的国家政治与军事系统、国家政区系统、世界民族地域系统、世界文化与宗教系统等;其主要区域关系则表现为国际关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
由于上述系统与地域诸关系的综合作用,出现了目前世界诸多的区域问题。主要有世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与人口问题;就经济问题而言,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二元结构问题;就社会人文领域而言,主要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民族与宗教问题及文化的差异等。 上述三个地域巨系统彼此联系、互为制约,构成了十分复杂的世界人地关系地域巨系统,这种区域关系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复杂性,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2 中国的地域系统与区域关系 反映中国区域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世界地域巨系统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差异性,它在世界地域巨系统中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2.1 三大地貌单元的自然基础 三大地貌单元构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三大经济地带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均以其为自然基础。北部沙漠和几大草原地区是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平原地区,几大河流域的中下游是中国人口与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 2.2 三大经济地带反映了中国主要的区域关系 经济梯度东高西低,资源梯度西高东低,形成了重要区域互补关系。东部是改革开发的前沿,是承接与推进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中部将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西部的资源有待开发,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能源与原材料基地,向西开放与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其经济也将得到快速发展[5]。 2.3 城镇体系快速发展反映了区域关系的新特点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特大城市与大中城市不断涌现,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区域关系问题表现在:一是多数核心城市无限扩张,向外“摊大饼”,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但对其周围城市和地区的带动作用却不大;二是形成了畸形的区域城镇体系关系,特大城市、大城市与其他城镇的差距与矛盾越来越大,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绝大多数城市分布在东部与中部平原地区,城市群与未来的工业地带与城市带也将位于这一地区[6],同时这里又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地区,城市用地无限扩张与农业用地的不断减少,形成了尖锐矛盾,严重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7]。 2.4 行政区划系统发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