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9)06-0787-07 区域空间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空间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子在时空关系中的转变与相互作用。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推动下产生的流动空间,随着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要素的流动正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因此,在流动空间作用下,传统区域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结构和演化规律发生了改变,新的区域空间关系将在流动空间中被重新整合。 1 流动空间整合 1.1 流动空间概念 流动空间是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流线和快速交通流线为支撑,创造一种有目的的、反复的、可程式化的动态运动。流动空间通过节点将流向不同的各种流动连接起来?节点之间的微妙异同实现流动的循环。 流动空间通过对时空的压缩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空间关系。1929年,密斯认为流动空间打破了古典建筑空间的中心性和封闭性,实现了建筑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1]。1992年,曼纽尔·卡斯特在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新城市化”会议中提出流动空间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2]。佩卡·赫曼伦认为流动空间征服了人们对地方空间的逻辑经验[3]。菲利克斯·斯坦尔德指出,数字通讯技术媒介、流动的信息、人和机器交杂的节点三个要素构成的流动空间系统,将实现全球共同建设一种大距离的融会贯通[4]。 卡斯特进一步指出流动空间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5]。网络化逻辑的扩散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进而影响城市在区域乃至全球的空间关系的整合,基于网络化逻辑的城市网络体系呼之欲出。 1.2 流动空间整合的涵义 流动空间通过大都市区、城市群、大都市带和全球城市构筑的城市节点与核心,在跨越地方与疆界的交通流线与网络流线的支持下,在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以及跨国公司的作用下,重新整合了城市、区域乃至全球的空间关系。在区域流动空间中,传统区位论以及物理邻近性正面临挑战,规模、等级与距离的重要性在下降。空间不再停留于地方,而是在流动空间中被重新整合。 2 流动空间网络动力与结构 流动空间中网络化高度发育,为了能够展示流动空间的空间网络化系统的整体样貌,我们将从实体要素、生产力要素和地域要素三个角度来考察其结构的动力机制。首先从实体要素组成的角度,结构由处于流动空间各级节点的城市、各种交通流线与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流线、新空间的扩展所构成,新的结构要素必然引领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流动[6]。其次是从生产力要素流的视角,流动空间网络空间结构由信息流网络、人流网络、物流网络、资金流网络、技术流网络五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流网络最为重要,它对空间中的其他网络起到引导和整合的作用。第三是从地域要素的视角,由于空间网络化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因此应该从地域空间尺度和时间演化尺度两方面来考虑,如地域上存在核心—外围的静态结构,时空上又存在点轴—网络化的动态结构。 2.1 流动空间的网络集聚与扩散 流动空间这种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从全球范围来讲,体现出一种由简单网络化向高级网络化演变的趋势,但针对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全球驱动和地方驱动谁占主导还处于争论状态。集聚和扩散仍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空间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作为空间状态是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核心和经济扩散点。 2.2 流动空间的网络等级结构 流动空间中的空间网络化发展的地域背景是非均质的,整体结构没有走向完全的系统平衡,具体体现则是节点和连接线发展的非均衡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反而促进了网络联系系统的稳定性。由于节点在网络中影响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不同,直接导致节点的等级差异。据此流动空间网络等级结构体现在节点城市的“等级”结构和连接节点的“线”的等级结构。应注意随着网络中节点城市和节点连接线的数量、规模的变化,网络的等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2.3 流动空间的网络结构地域差异 流动空间的各种网络在地域上的映射就构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而将上面的等级结构关系显示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就反映出节点影响的地域差异。根据各种等级节点、连接线的地域分布,进行相关的密度和规模研究,便可分析出世界及地域主要的城市带、经济带和经济中心。如现阶段世界经济中心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而对中国而言,京津唐、沪苏浙和广东构成了客流、货流和信件流的三大核心。 3 区域流动空间关系的整合特征 3.1 连接性(Linkage)弱化物理邻近性 1)流动空间将强化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城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方式,空间相互作用受制于互补性、可达性和干扰机会等因素,而流动空间所构建的二元网络将弥补实物型的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不足,全面提升它的强度和广度。首先,凭借着信息网络,各种知识和信息可以低廉、自由、高效地流动到四面八方,并在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形成双向、即时的交流,使得城市要素之间信息量趋于对称,从而增加了要素相互需求、取长补短的可能性;其次,流动空间强大的流动性弥补了物质空间的割据性,消减了部分人为隔离和距离摩擦对空间相互作用的制约,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可达性大为提高;第三,流动的商务、流动的政府、流动社区的兴起使得城市运营过程中的许多“中间环节”被省略,经济形式越来越走向“无摩擦”经济,中介的干扰机会将会减少。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空间扩散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近扩散、等级扩散的强度减弱,而依赖流动空间产生跳跃性扩散的可能性增加[7]。因而,流动空间使得区域空间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和组合关系将更加动态和复杂,空间相互作用的决策将更加理性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