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7-7588(2009)10-1633-07 修订日期:2009-07-22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国家大小不一、国情各异,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巨大。与多国接壤的复杂地缘政治环境,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同时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资源合作提供了地缘上的便利。 中国周边国家的资源十分丰富,并能较好弥补中国的资源不足,如中亚和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东南亚、俄罗斯的森林资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的铁矿等(表1)。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中国周边既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有油气进口大国,能源合作和竞争关系十分复杂。围绕有限的油气资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博弈对本地区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东亚 东亚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油气争夺十分激烈的地区之一。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全球油气进口大户,对世界油气格局的影响明显。东亚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主要是中、日对俄罗斯远东油气的竞争,对东海海域油气资源的争夺,以及双方对油气管道的走向和油气运输通道控制的博弈。 2.1 中国与日本竞争的主要领域与地域 中日能源竞争的重点是对东海油气资源以及俄罗斯远东油气资源和管线走向的争夺。而在对中亚油气资源的竞争中,中国凭借地缘上的优势和对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运用,无论是在能源开发合作上,还是在管线建设上,中国都有一定的优势。 2.1.1 中日在东海的竞争 中日在东海的争端主要是因为东海海域较窄,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标准,中日之间有交叉。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上。据估计,东海海域拥有多达2000×
的天然气储量,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使得东海油气之争趋于激烈。经过20多年的勘探和开采,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等8个油气田,平湖气田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从更深层次看,东海油气资源归属背后还有领土争议,这无疑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棘手。为了东海油气的资源,日本甚至不惜修改所谓的交战规则,其对能源争夺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钓鱼岛及专属经济区的争议,会使中日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之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使得双方的政治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缺乏做出让步的民意基础。 近年来,中日关系随着小泉纯一郎下台而有所改善,2009年9月份鸠山由纪夫的上台则使中日关系出现了向前推进的曙光,为东海的油气合作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遵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中日双方协商解决,未来有可能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途径来解决油气资源合作开发问题。但钓鱼岛的领土争端,在短期内不会有解决的希望。事实上,在涉及领土问题时,双方可能都很难做出让步。 2.1.2 中日对俄罗斯远东油气的争夺 中日对俄罗斯油气,尤其是远东石油管线的竞争,对中、俄、日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中俄地域接近,山水相连,是中国最为理想的石油供应国之一。然而,正当中俄之间就“安大线”基本谈妥之际,日本突然半路杀出,不仅其主要领导人亲自出面,而且从政治、经济、传媒、民间等各个层面对俄罗斯展开了强大的公关攻势,硬是将基本成定局的“安大线”变成了“泰纳线”。由于日本的介入,中俄石油博弈之中出现了更复杂的局面。在中日暗自较劲、俄罗斯摇摆不定的格局中,冲突不仅体现在中国与日本对石油管道建设的争夺上,还体现在俄罗斯利用日本对中国的潜在施压上。 从中俄油气管线的最终安排来看,日本和俄罗斯的目的都基本达到,而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日本增加了一条更近、更安全的石油进口渠道,俄罗斯多了许多潜在的买家(日本、韩国、朝鲜、美国等),进而在未来的价格和供应对象的选择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尽管该管线修建对于中国实现进口来源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减少对中东石油和马六甲海峡的依赖,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原来作为“安大线”单一买家的有利条件丧失殆尽。正如俄罗斯不愿意只有一个中国买家一样,中国也意识到,通过管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也不能只有俄罗斯一个卖家。在中俄管道争议不断的时候,中国率先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就建设石油管道问题达成协议,并很快建成投入商业运营。这对俄罗斯也是一个牵制和警示,意在告诉俄罗斯,中国不是只有一个国家、一条管道可以供油。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石油和天然气之争,更是表明俄罗斯作为能源主要供应国的不稳定性。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寻求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中亚、中东国家通过管道进口油气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