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

作者简介:
段春青(1980-),女,博士后,E-mail:xyz5451_cn@sina.com,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刘昌明,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陈晓楠,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北京 100053;柳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郑红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和特点,对目前各种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深层次的联系,提出了以“可支撑的合理规模”来描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角度综合分析了节水措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现代进化算法的思想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思路。将该模型应用于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分析计算了该地区在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可承载的规模。实例证明,该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出水资源的承载规模,可以为当地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09-11-03

      1 承载力概念的发展

      承载力原为一个物理量,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在生态学中,其特定含义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以存活的最大数量,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首次将其应用于研究人口问题,并指出在某一地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主要是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自然资源等因子的配合),人口数量存在的最高极限[1]。社会科学中的承载力概念最早出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增长理论中认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这种资源有限并且限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3]。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承载力的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中。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4]。资源承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草地畜牧业。在北美、南美以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地开始退化,为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理论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他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应该以载畜量来衡量,并且提出了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概念[5]。在资源承载力中研究较早并且研究较充分的是土地承载力,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一些地区出现了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最终导致了粮食危机,面临饥饿威胁,土地粮食生产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人类生态学中,以研究现有土地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承载力已经涉及很多资源领域,例如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上面提及的草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等等。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是继土地承载力后在资源承载力方面研究最多的内容,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已有广泛的论述与文献记载。但是,水资源承载力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的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其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与理论体系。此外,缺乏能够同时描述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综合模型,致使理论应用不足。本文在总结目前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定义和内涵以及计算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进一步明确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提高评价模型的实用性,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2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专门研究较少,一般仅在可持续发展文献中简单地涉及。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的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以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2.1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已有定义

      已有许多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以下8种:

      (1)施雅风[7]等解释“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2)惠泱河[8]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解释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条件,经过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3)冯尚友[9]解释水资源承载力为“在一定区域内、在一定物质生活水平下,水资源所能够持续供给当代人和后代人需要的规模和能力。”

      (4)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项目大纲认为水资源承载力[10]为“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与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5)阮本青[11]解释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一定生产条件下,在保证正常的社会文化准则物质生活条件下,一定区域(自身水资源量)用直接或间接方式表现的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6)何希吾[12]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天然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

      (7)夏军[13]等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指某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当地水资源系统可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8)许有鹏[14]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在这个容量下水资源可以自然循环和更新,并不断地被人们利用,造福于人类。同时不会造成恶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