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0585(2009)06-1439-10 修订日期:2009-08-20 1 问题的提出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地理学者侧重于实体经济和影响区域发展传统要素的研究。前者主要集中在农业、以资源开采加工利用为导向的工业等部门,服务业领域则以交通运输业为主;后者主要集中在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运输等方面[1~4]。近年来,陆大道院士积极倡导研究新因素、新机制、新经济地理事像[5~8],许多经济地理学者开展了对全球化和信息化、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的研究[9~16]。其中,金融地理研究是经济地理学新兴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把金融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研究其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探讨金融中心、金融体系、金融流形成的因素和变化的机制;另一方面,把金融作为影响区域发展的一个新因素,对其提升区域功能、促进区域发展作用进行探究[17~22]。 2007年开始,产生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深入影响世界经济,导致世界经济出现衰退[23~2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数据,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60年来最低水平(0.5%)[26]。从当前来看,不同国家、一国内部各个区域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冰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小国濒临破产边缘,同这些小国相比,美国、英国等大国具有相对较强的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首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随后逐渐波及内陆地区。 由于经济地理事像在特定地域空间上发生、在空间上影响和拓展的过程以及区域响应通常是比较缓慢的,而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过程及区域响应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讨其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把经济地理事象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某一个经济事理现象在一个地点发生的机制、该事象产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以及区域响应规律、应对策略等。基于已经开展的金融地理、区域发展金融要素以及人文空间过程的研究,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本文拟探索性地采用“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式、按照“驱动力—拓展过程—区域响应”的研究思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和区域效应进行经济地理学探讨。 2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的讨论
图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 Fig.1 Form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分析,区域发展是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是市场驱动混乱和政府驱动失灵所共同造成的,即:在市场机制驱使下微观虚拟经济对利润的无限追求而导致的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以及虚拟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与政府监控不到位而共同产生的结果(图1)。具体分析如下: 微观经济通常是产生宏观经济效果和区域经济响应的机理所在。在微观经济层面,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核心驱动力。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或是通过不断创造新的虚拟经济产品、在实现产业链延伸拓展中获得收益,譬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个人提供住房按揭贷款,然后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形成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或是通过虚拟经济系统内部组织的复杂化、在增加收益机会中扩大收益,譬如中介机构(基金)介入金融产品(股票)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交易,通过提供相关服务,获得相应回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系统的复杂化,虚拟经济的服务产品日益专业化、多样化,同交易的实体对象和参照的实物价格的距离越拉越远,虚拟程度越来越高。 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发展效果的总和,表现在宏观经济上就是新兴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虚拟经济的发展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从而综合经济增长的泡沫日渐扩大,经济危机的风险也随之不断累积。 全球化过程中,一则可能由于政府不断主动的放松管制,二则更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产品的日益多样、虚拟经济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导致政策监管体系建设远落后于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过程。政府对虚拟经济监控不力,虚拟经济得以无节制扩张。美联储估计的美国次级贷款在0.54万亿美元左右,而国际掉期及衍生产品协会ISDA(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估计的美国次级贷款衍生产品CDS总缺口在54.6万亿美元,是次级贷款的100多倍。这样,市场风险不断累积、不断放大,最终导致了泡沫的破裂——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 3 空间过程与区域响应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