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探讨

作者简介:
黄国胜(1973-),男,贵州石阡人,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城乡关系,E-mail:hgs1973@126.com,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127,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北京 100011;李同升,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127;王武科,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127;段晶晶,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127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新模式的引入。在深入解析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并从城镇化趋势、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规划和模式创新等多重角度,对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图为可持续的农村建设提供模式和方法指导。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4-0016-04

      修订日期:2008-10-30

      1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各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差异明显,村落数量庞大,加上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城乡分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缺失,城乡统筹规划缺位,导致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1-3]。

      1.1 自然村分散布局,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布局分散。分散的村庄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了规整的地块,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也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村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在许多发达地区,村与村之间已经连成一体,但由于各个村镇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共建共享,搞“小而全”,导致村镇建设一方面整体投入不足,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乡交流通道不畅

      总体来看,我国村镇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以国道公路为例,大部分日通车量已达5000辆以上,但公路等级大部分还处在2—3级之间,路面狭窄,质量较低,且由于大吨位货车急剧增加,路面破损加快,而维修改造跟不上;村镇内基础设施也相当落后,车道狭窄,人车混行,停车场地缺乏;体现现代文明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甚至缺少;而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村镇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村镇微乎其微,难以适应城乡交流的需求。

      1.3 小城镇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节点”的纽带作用不强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关节点”,起着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应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有效载体。但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小城镇镇区仍以农业人口为主,非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5.8%。许多小城镇仍以农业为主,现有的工业则与城市工业高度同构,其相似系数高达0.8697,而与农业的关联度却不高,起不到后向拉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也很低,从业人员只占镇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5.7%,且行业组成单一,大多从事餐饮零售业。现有产业结构既制约了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对农村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1.4 村镇统一规划缺失,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

      现阶段,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很高,不少村镇二三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现有的规划很少覆盖到农村地域,导致农村宅基地审批把关不严,随意性大;垃圾收集站、消纳站、排污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很少有人问津,垃圾、污水随地泼倒;厕所近房,粪缸露天,门外积肥堆等在许多落后地区随处可见。

      1.5 村镇建设盲目,资源浪费普遍,环境污染严重

      尽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是各个村庄的美好愿望,但不从当地实际出发,盲目跟风,则会揠苗助长,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据调查,有些村镇不顾环境容量的限制,盲目上马污染严重的企业,加上已有的农村小企业、小作坊布局分散,没有统一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三废”直接排放,加剧了水体和空气污染;加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长期不科学地使用,土壤污染严重。中国农村地域类型多样,各个村庄面临的发展问题各异。

      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4]。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二是功能结构互补,一体化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三是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快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联系方便密切;四是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高度通畅;五是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5-7]。城乡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高级形式。

      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的载体和着力点,其价值取向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8]。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将逐步淡化,城乡聚落和产业布局渐趋网络化,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及生态环境逐渐交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日益文明化。在我国发达地区,基于“城乡一体化”模式进行村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进行村镇规划和建设是时代的选择。

      3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

      3.1 新农村建设要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