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4-0082-05 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城乡经济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施行的计划经济,压抑了城乡经济的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1.农村经济发展助推改革开放一路前行 从1978年到2007年,农村经济始终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我国农业实现总产值488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553.6%,年均增长6.1%。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第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调查统计,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6.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8%;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9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5%。而农民人均收入中的34%以上来自乡镇企业。 第三,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比1978年增加4006元,年均增加13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24元,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2007年为43.1%,比1978年下降了24.6个百分点。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局面加速形成。2007年末,全国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5.6%。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7.3亿人,参合率为85.7%。 2.城市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与农村发展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了8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型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解决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是大家的共识,而改革开放后,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以看出,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基本相适应。我们的基本判断是:考虑到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的现实,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 第二,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城市发展落后,无法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农村成为部分工业的载体,从而促进了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2007年全国城镇人口为5937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4.9%,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台更加广阔。
第三,促进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设施的高效集聚提供了空间。不同产业链系统的集聚,使城市汇聚了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带动了市场体系的健全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交通、通讯、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3.城乡协调发展的形成使构建和谐社会具备了深厚的基础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启动,城市恢复发展。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开始启动,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开始形成,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部分建制镇的发展。1990年建制市达467个,比1985年增加143个;建制镇的个数达到12084个,比1985年增加了2944个。 第二,从1992年到2003年,城市经济加快发展,“三农”问题日渐严重。从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城乡失衡开始出现。 第三,2004年以来,面对“三农”严峻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做出重大调整:中共“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 在总结我国城乡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1.城市经济快速扩张,强化了二元经济格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资源和发展机会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据测算:1998-2006年农村资金通过财税系统和金融系统流出81155亿元,平均每年达到9017亿元,且每年以27.6%的速度增长。区域发展的循环累积作用强化了城镇与乡村的二元格局。这里我们用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对比系数来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二元结构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这里如果二元结构对比系数逐渐由小变大向1接近,则说明二元经济结构减弱,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