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侯仁之先生接受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的请托,带领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伊克昭盟与陕西榆林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宁夏河东沙区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考察。希冀以此为契机,探讨中国西北部广袤沙漠的形成原因,今后如何加以改造和利用,也使历史地理工作者参与到这一实际工作当中去。通过考察,侯仁之先生首次提出了历史地理工作者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界定了历史地理学有关沙漠研究的性质、特点与价值,并将考察中发现的大量掩埋于广袤沙漠之中的古城遗址与周边环境变迁结合起来,进一步为中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寻求方法论的支持。1965年,他在文章中指出: 根据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所组织的毛乌素历史地理考察队初步的考察,毛乌素沙带中也有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被保留下来,其中除去明清时代的不计外,从宋元以上一直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已被发现的就有20处之多。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遗址,自东南而西北向沙漠内部伸入最远,唐代者次之,宋代者又次之,至于明代的遗址则已经退至沙漠的东南部边缘地区。这种地理分布,在时代上的差异不仅和汉族势力的消长有关,而且似乎也和沙漠形成在时间上的早晚有着密切的联系。① 从那时起,借助古城废墟、人居遗址进行环境判定,成为历史地理学有关沙漠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沙漠历史地理学也成为历史地理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在此基础上,侯仁之先生以十六国大夏都城统万城、唐代新宥州(城川古城)、甘肃敦煌汉龙勒唐寿昌县城、宁夏河东沙区的明代铁柱泉城等古城遗址作为典型,“蠡测”周边环境的变迁,为历史地理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但鉴于地理学相关研究滞后,考古工作尚未深入,很多关键性解释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所以,侯仁之先生将之作为“初步的探讨”,深切希望将来能有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② 沿此思路,利用古城遗址进行西北地区环境变迁的研究后继不断。其中对于埋藏于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河西古绿洲、鄂尔多斯沙地中汉唐古城遗址的考证研究,使大量无名古城被确认,构成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前期基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③ 利用这些古城遗址进行区域沙漠化研究,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河湖海子、古代绿洲及其周边环境的变化过程,其中不乏考证精当、结论可信的成功之作。④ 但是,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化、所涉时空范围的扩大,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在利用城址进行环境变迁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将城址所处地域预设为环境优越之地,那么城址废弃自然也就被视为环境退化的表现,进而将城址废弃的时间认定为环境退化的起始时间。一些相关假设与推导,如城址可能或不可能建立在某些区域,州县治所的迁徙可能标示着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即沙漠化等结论,也出现在一些相关研究论著中,这些恐怕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历史地理学者对于区域环境变迁尺度的把握失衡。⑤ 诚然,在中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沙化、水蚀等自然原因可以摧毁城堡,导致人类居址的迁徙挪移。但除此之外,城堡的兴建与废毁还应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城址是废弃的城镇,城镇选址及兴衰演替有其自身规律,不仅受地区的自然环境制约,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众所周知,西北地区自古是中国农牧经济交错地带,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对复杂,沙漠戈壁中不乏河湖绿洲,滩地海子往往又与沙丘相伴。在这一地区,王朝更迭往往更加突出地表现为边界移动、民族迁徙、农牧生产方式演替等多重复杂的关系,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城镇选址与兴废。如何科学地阐释城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古城遗址的环境指示意义到底有多大?它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联度又有多深?先民修建城池时,在选择与利用地利条件时真的就那么理性与经济?在今天,回答这些问题就不仅仅关系到边疆地区的城镇兴衰问题,而且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历史地理学有关环境变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意义不言而喻。基于此,本文拟以明代陕北长城沿线营堡兴废为线索,探讨农牧交错地带城镇选址、兴衰与地区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本质关系。希冀通过这种解读,真正揭示城址兴衰与环境变迁之间更深层次的内涵。不当之处,敬祈斧正。 一、环境诉说:北部边疆的宜耕宜牧之区 今天的鄂尔多斯南缘长城沿线分布着6个县,由东向西分别为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与定边县。从综合自然地理分区上,一般可将其划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温带风沙化干草原一淡栗钙土自然地带,其中包括定、靖北部黄土高平原滩地湖盆区、榆、神、横西北部高平原沙丘草滩区、府谷黄土丘陵沟谷区;一为暖温带草原化森林草原—轻黑垆土自然地带,其中又可细化为白于山黄土梁塬墹地区和横、子、米、佳、吴黄土梁峁沟壑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分界线大体以长城为限,略有南移。其中第二部分在本区域内所涉范围极小,故略而不述。(参见图1) 长城以北温带风沙化干草原淡栗钙土自然地带,在地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陕甘宁拗陷带的一部分。第四纪以来地壳缓慢上升,与伊克昭盟西南部连在一起,形成辽阔坦荡但有起伏的高平原地形,海拔1300—1400米之间,较干旱。因缺乏流水切割,所以地势起伏小,地面比较平整。但是高平原上仍有地貌分异现象,地表沉积物分布、水文条件以及土壤、植被也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域类型区。从西向东,变化明显,又可分为三部分。(参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