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教学 阎宗临(1904-1978)字琮琳,又名已然,晚年自号铁牛老人。1904年6月18日出生于山西五台县。少年时在梁漱溟先生“重华书院”就读,后考取北京朝阳大学,在京期间加入狂飙社。后因经济原因辍学,进入《国风报》社工作。 1924年,在北京朝阳大学求学的阎宗临结识了鲁迅先生,他和狂飙社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经常聚会在鲁迅身边,讨论问题,交流心得,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有一次,阎宗临就青年必读书等问题,就教于鲁迅先生。鲁迅告诉他,除去线装书和印度书,都可以读。他自己在读中国书时感觉总能静下心来,抛开周围社会、人生的干扰,离开实际人生。而读外国书时——当然不包括印度书——经常会联系到现实,总想去做点什么。①这次谈话对阎宗临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阎宗临在回忆自己去欧洲留学的原因时曾说过,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先生思想的影响的”,“读洋书成了我青年时代的理想”。② 1925年12月,经友人推荐,22岁的阎宗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1929年冬天,阎宗临成为瑞士伏利堡国立大学文学院的学生,主攻欧洲古代中世纪史。阎宗临非常勤奋,各门课程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当时学校本来规定东方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但为了能直接阅读用拉丁文写成的古代中世纪原始资料,“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灵魂”,③阎宗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艰辛深奥、晦涩难懂、向有死文字之称的“拉丁文”。1934年他归国探亲,在中法大学兼课一学期。同年秋,他在伏利堡国立大学任中国近代思想史教授,同时专注于西方文化史研究。1935年,阎宗临在日内瓦做关于中国文化的学术报告,部分讲稿发表于瑞士《东方与西方》杂志上,同年在《中法大学月刊》发表《巴斯加尔的生活》、《关于波特莱尔的研究》、《歌德与法国》等文章。1936年,阎宗临完成了博士论文《杜赫德及其著作研究》,④经瑞士伏利堡国立大学鉴定考核,获得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通过对杜赫德的研究,阎宗临对法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了搜集资料,他不辞劳苦地往返瑞士和罗马之间达7次之多,并远赴剑桥大学查阅资料。论文发表后,引起国外汉学研究界的重视,可以说阎宗临是最早从事耶稣会士研究的中国学者。 治学之余,他还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为此,还亲自拜访过作家本人,并请他撰写了中文本的序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阎宗临辞去教职,匆匆返回祖国。 民国时期每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多有讲授、研究世界史的经历。但正如饶宗颐先生指出的那样:“返视吾国人之有志于究心西事者,乃寥若晨星。庸或有之,留学彼邦,略涉藩篱,归国而后,弃同敝屣,多返而治汉学,稍为知己之谋,辄以兼通东西自诩,实则往往两无所知。”⑤与一般学者不同,阎宗临并没有把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作为临时的应景之作,而是作为毕生的事业,他“在大学执教40余年,一直讲授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⑥ 1937年9月,阎宗临受聘山西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并讲授世界古代史课程。山西沦陷后,转赴汉口,在国民军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领导下,在战时干部训练团教授历史课程。1938年春至1943年7月在广西大学讲授《世界通史》,在此期间写成《近代欧洲文化之研究》、《欧洲文化史论要》。前者是欧洲文化研究的论文集,后者是大学的教材。这一时期,阎宗临还从事中西交通史研究,发表过《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略述》、《近代中西交通之研究》等文。⑦ 1943年7月,应教育家林励儒的邀请,阎宗临转赴桂林师院任教,讲授《世界古代史》和《世界中世纪史》。1946年8月至1950年8月,他应中山大学之聘,讲授《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和《希腊罗马专题研究》等课程。1948-1950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和历史研究所主任期间,阎宗临与陈寅恪等交往甚密。解放前,国内著名大学的世界古代史课程尤其是希腊罗马史多由外国学者开设,如西南联大的葛邦福(Ivan J.Gapanovitch,俄国人,是M.Rostovtzeff(1870-1952年)的入室弟子)、⑧辅仁大学的胡鲁士(Henry Kroes,1903-1989,荷兰人)等,国内学者中,能够开设讲授希腊罗马史课程者大概只有雷海宗、皮名举、赵光贤、阎宗临等少数几位先生。⑨ 1950年8月,阎宗临应山西大学副校长赵宗复的邀请,回故乡任教,先后在山西师范学院和山西大学讲授世界古代史,并配合课堂教学为学生编写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参考资料》等讲义。 阎宗临毕生致力于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对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古史研究 阎宗临的世界古代史研究主要集中于西亚、中亚古史和希腊罗马史。其对西亚、中亚古史所作的专题研究,涉及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国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 赫梯是古代西亚的重要国家,但长期以来,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学者极少涉足对赫梯古史的研究。解放前出版的几部世界古代史著作,如焦敏之的《古代世界史纲》、周谷城的《世界通史》等均未有赫梯的具体内容,有关赫梯历史的论文也很少。阎宗临在国内学者中首次撰写赫梯历史的专题论文——“关于赫梯:军事奴隶所有者”,⑩对赫梯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介,尤其对赫梯原居地、迁徙路线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学术界通常认为,赫梯人是从伊朗北部或小亚细亚东部进入小亚细亚中部的。(11)阎宗临则明确指出赫梯人是经里海北,越高加索,南下进入小亚细亚的。根据是:1、亚述先已兴起,横于东,赫梯难于通过,亦无文献记述。2、赫梯初为亚述殖民地,不可能经亚述后,再行拓殖。3、赫梯文字部分与西徐亚相似,而西徐亚居黑海之北。4、赫梯侵入巴比伦,取道西北,如来自伊朗,自当由查格罗斯直入。5、赫梯冶金术,非获自亚述,而获自高加索。这种观点和论证至今仍有立足之地。在这篇论文中,阎宗临还用《圣经·旧约全书》佐证前1595年赫梯侵入巴比伦的事实,指出“《以西结谤语》中有‘汝父乃一阿摩利人,汝母乃一赫梯人’,可能是此次事实的遗留。”(12)这可能是国内学者首次将《圣经》作为史料应用于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