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2年前后,南朝宋著名文士范晔作《后汉书》,其中的西域传专列一章,介绍大秦国: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墍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所居城邑,周环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毛,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汉书》云,“从条支西行二百余日,近日所入”,则与今书异矣。前世汉使皆自乌弋以还,莫有至条支者也。又云“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连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寇警。而道多猛虎、狮子,遮害行旅,不百余人,赉兵器,辄为所食”。又言“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所生奇异玉石诸物,谲怪多不经,故不记云。① 所谓大秦即罗马帝国,但是,范晔对于这个神奇的国度似乎疑虑颇多,他觉得“所生奇异玉石诸物,谲怪多不经,故不记云”。他的怀疑并非个人偏见,在介绍了大秦国的富饶、公正和宝货之后,他也说明了这些记载的来源,“其所表贡,並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显然,关于大秦的种种知识并非中国人亲眼所见,而是传闻。 传闻而非亲见,这是《后汉书·大秦传》信息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是公元1世纪到5世纪中国史料关于大秦记载的基本特征。从《后汉书·大秦传》开始,关于汉晋时期的诸史西域传中多专列大秦传或提及大秦,包括《魏略·西戎传》(约撰于270年前后)、《后汉书·大秦传》(撰于432—440年间)、《宋书》(约撰于487—488年)。此后,《魏书》(约撰于551年)、《梁书》(约撰于629年)、《晋书》(约撰于645年)中也包含关于大秦的信息。《后汉书·大秦传》是正史中最早出现的大秦传,其后《晋书》、《魏书》中的大秦传都不出其窠臼。② 传闻意味着其真实性令人怀疑,因此也影响到后人的研究。对于《后汉书·大秦传》的研究,从19世纪以来就有两种基本的方向。一种是西方汉学家和中国学者的研究,包括考证大秦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古地名,还有大秦记载中的各类物产。③ 另一种是西方罗马史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希腊拉丁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模糊稀少,说明罗马并不了解中国。同样,《后汉书·大秦传》中所描述的“罗马帝国”也是面目皆非,和真正的罗马对不上号。因此,中国史料中对于罗马的记载是通过许多中间渠道辗转得来,不足为信。中罗之间直接交往的证据薄弱,研究双方的关系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在这两种不同的研究倾向的影响下,对《后汉书·大秦传》的学术性研究仅限于汉学研究的范围,深受西方汉学重视语言学和博物学的学术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对西方古典学界来说,讨论中国与罗马的交往只是通俗性历史读物中的话题,《后汉书·大秦传》中的传闻还没有被当成“史料”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④ 传闻的特点就是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因此,《后汉书·大秦传》呈现出的罗马具有非常独特的面貌,它的内容不仅和希腊拉丁史料不同,而且也很难在中国史料里找到足够的材料相互参证。这一特点使得学者们研究《后汉书·大秦传》中的地名和物产时,常常会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谁都拿不出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猜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来讨论《后汉书·大秦传》呢?即便这是不足为信的道听途说,我们是否可以继续追问:这些关于罗马的传闻究竟是沿着哪些道路,由哪些人传递给中国的?今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东西,古人为什么会郑而重之地记载到史书里?古人是怎样看待这些道听途说的?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纵横两个方面来考虑。所谓纵,是指从《后汉书·大秦传》开始,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史四夷传中大都包括了大秦传,从时间上形成了一个序列,通过比较这些形成于不同时代的大秦传在篇幅和内容上的变化,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国对于大秦的认识在几个世纪中的演变过程。所谓横,是指从《后汉书》开始,大秦传一直都是西域传中的一章,研究诸史西域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格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古人的西域地理知识中,大秦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度为什么会被纳入西域的地理范畴中? 下面就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一、从诸史西域传的内容结构看《后汉书·大秦传》 正史西域传的内容结构是由班固开创的。⑤ 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首先说明西域的地理范围、汉朝拓展西域的主要过程,关于通西域的道路,他这样概括: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⑥ 之后,他从南道距离阳关最近的婼羌开始,然后是鄯善等国,一直到南道的终点乌弋山离,之后转北而东,开始介绍和南道相联,在葱岭之外的安息、大月氏等国,然后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记叙北道诸国,先从葱岭以西的康居、奄蔡开始,接着是大宛、莎车、疏勒等国,最后以北道起点车师后国结束。 在西域诸国中,安息是西域这一地理范围的西界,也是西汉时期所了解的位于最西方的大国,《汉书·西域传》云: 安息国……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知晓也。 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 在分叙各国时,《汉书·西域传》也有比较固定的格式,班固在开篇就写道: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