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世纪俄国官方文件未准确界定“城市”一词,也未说明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法律上还没有确定城市的概念和特征。”[1]1897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明确:“行政中心首先被当作城市。”“1905年俄国的城市主要指法律所赋予特别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机构的居民点。”[2]18因此,行政管理制度就被当作是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而延续下来。П.Г.雷恩德久斯基认为,尽管这一特征“不尽如人意”,但“它较为准确,且易被接受”。还有一项特征也非常重要,人口指标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城市的行政管理地位,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3]126,127以1870年城市条例为基础,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机构被引入到一些城市中,在对这些城市进行定义的同时,内务部首先考虑的就是居民的数量(不低于5000人),其次才是不动产总值和城市收入。 改革后时期城市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无疑,这也反映出了俄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城市化进程。1856-1913年,欧俄地区城市人口从570万人增长到1860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856年的10%增长到1913年的14.4%。可见,相对增长量达到了4.4%。但与西欧国家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俄国城市人口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相当小。[4]98甚至在工业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不高。只有首都所在的省城市人口的比重才接近半数(莫斯科省46.7%)或超过半数(彼得堡省67.3%)。在欧俄地区大部分省份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低于平均水平12.9%,只有3个省份基本达到了这一水平。1914年前夕,只是在首都省份中城市人口增长,彼得堡城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4%,莫斯科城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3%。大部分省份中的城市人口比重还不到总人口的10%。[5]98 20世纪初期将人口5000—2万人的城市列为小城市;2万—10万人口的城市列为中等城市;超过10万人的城市列为大城市,欧俄地区约有2/3的城市是小城市。[6]59大城市的发展势头良好。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欧俄只有彼得堡、莫斯科和敖德萨人口超过10万。90年代末期,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个,1913年时达到了29个。但是,大城市的数量仅占城市数量的3%,且大城市人口数量也仅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3。[7-9][10]199换言之,大部分城市人口居住在中小城市,证明了所研究的时期内俄国城市人口密度不高。城市人口的增长系国内人口迁移所致,这是人口变动的特点。改革后农民外出打工使大城市人口数量成倍增长。[5]234,235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末当国内居民迁移异常活跃时,实际上迁移的相对强度不高。外地人成为大城市人口的主体,在中小城市中外地人口的数量则相对不多。众所周知,“外来的”城市人口多为农民。然而,市民中的农民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差异甚大,只有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农民比例最高。[5]133,21阐释城市化进程的深度和程度,必须虑及城市形成过程的诸多特点。在城市形成过程中以及在改革后时期内,行政管理、“强制”因素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 工业资本主义的特点也影响到俄国的城市化进程。当时工业发展并非囿于城市,还拓展到了农村。俄国工业中这种社会经济特点的结果并未催生新的城市,而是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工厂村,其中一些工厂村还成为大工业中心。[11]2011910年,在中部和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工厂村占工商业中心的44%。[5]139工厂村的保存和发展是城市形成过程的一部分,城市形成过程反映出了俄国城市作为经济生活中心的特点。作为工业发源地的工厂村同时也保留了村庄的法律地位,而工厂村内的居民从法律关系角度而言仍然属于农民等级,并且具有农民等级所固有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特点。农民大规模地涌向大城市也对城市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还需考虑一点,与农民密切相连的小市民也保留了农民等级的心理。城市化进程的水平不仅受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制约,同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与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密切相关的典型城市生活对市民的吸引力。因此,职业的种类、城市中个别流行生产部门的发展对于确定城市化水平而言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我们还应当注意城市中在行政管理部门和警察局供职的人员数量。在这两个部门中供职的人员数量很多,达到了4%,其人数已经超过了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而脑力劳动正是典型的城市职业(学者、律师、教师、医生、艺术活动家)。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市民务农。 19世纪末期的俄国工业发展并不十分发达,30%左右的人在企业中从事纤维材料加工工作;14%的人员从事金属加工工作;6%—8%的人员从事制糖、酿酒工作以及在面粉厂和榨油厂工作。[12]20世纪初期俄国机械制造业并未占据首位,1903年时仅占生产总值的6.8%。然而到了1908—1912年间,机械制造的规模迅速扩大,占生产总值的18.6%。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电力、农业机械制造,1912年机械制造总产值中电力和农业机械制造的产值分别达到了40%和13%。[13]5119世纪90年代的工业生产主要受到铁路建设的影响,因此,铁路建设的发展又促使俄国蒸汽机制造和车厢制造业的兴起。20世纪初期,国内的造船业也有所发展。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机械制造业中一些专门化行业的出现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存在,即这些新兴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出路在于提高工人的文化程度。19世纪末期俄国工业部门分工程度不高也导致了俄国技术教育存在一个特点,即在一些专业院校的教学体制中注重通才的培养。这些专业院校的教学形式是为70—80年代的工业需求所设,当时的工业中以小工厂为主,这类的工厂需要样样通的技师。而19世纪末,工厂则急需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1910年,俄国拥有超过3000所初等、中等技术学校、农业学校和商业学校,其中中等学校约300所。就地区而言,职业学校的普及程度也非常不均衡,2500所职业学校位于欧俄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只有89所职业学校,高加索地区有178所,在草原地区和中亚地区有83所学校。此外,职业学校过于集中,彼得堡省中等和初等职业学校分别有36和180所,莫斯科省中等和初等职业学校分别有23和119所,余下省份每省中等和初等职业学校分别有2和50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