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世界史学科定位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对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一直在界定世界历史概念。现在,很多人倾向于认为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以后的历史,即16世纪以来的历史,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话语做理论依据。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世界历史是指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历史。16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不因为世界处在分散状态而丧失世界历史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以人类社会为视阈而对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哲学思考,不适合作为界定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学科的理论依据。作为一门学科的世界历史,必须突出人类社会在全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世界历史学科所要阐述的世界历史,是在反映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大趋势的基础上,努力说明诸如人类如何从分散走向整体、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等时代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2;K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9)10-0081-09

      一 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定位。世界史学科的定位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对世界历史概念内涵的界定。因此,“世界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对于世界史学科建设来说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们一直在认真地从理论上辨析世界历史这个概念,可是在实践中又常引出一些错乱。比如,人们十分清楚世界历史不同于“外国史”,但绝大多数中国的世界史学人搞的就是“外国史”。人们还知道,世界历史不是国别史的简单相加,但实际写出来的世界历史教科书却总是给人以国别史相加的感觉。这些都说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的确,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的世界历史概念是通过否定的即归谬的方式而形成的,我们知道什么不是世界历史,但很难说清楚什么是世界历史。这就难怪我们总是不满意已经写出来的、被称为“世界历史”或“世界通史”的世界史。

      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取得较大的进步。进步之一就是人们对世界历史这个概念开始从以往的否定式界定转变为肯定式界定,从什么“不是”、“不等于”世界历史,变成什么“是”世界历史。比如,吴于廑先生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①也有人说:“世界历史是世界整体的历史。”②什么叫“世界整体的历史”?有人又说,习惯上所说的世界历史囊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过程,把“真正的世界历史”的“前史”都包括在内,而且只强调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即包括全球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它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只是其必要条件,它的本质和最根本的特征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形成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的整体。这种“严格的、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就是“全球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联为一个统一体的发展进程,即整体世界的历史”③。这样,世界历史就被界定为世界成为整体以后的历史,即从16世纪才开始的历史。而16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根据“整体世界史观”,就不属于世界历史范畴了。最近,刘家和先生认为,“存在过没有世界史的历史时期”,在“真正的世界史”出现以前的人类历史,还不具有全世界的性质,“真正的世界史”是从150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④

      从否定性回答什么“不是”世界历史,到试图从正面回答并具体地阐述世界历史,这是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进步。

      持“整体世界史观”的学者们对世界历史概念内涵的界定,在理论上是以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以下几句话为主要依据的。一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上说过,“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⑤;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上的论述,他们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⑥马克思、恩格斯还说过,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⑦。

      根据经典作家的以上话语,他们断定世界历史大概也就是50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世界近现代史”;而把此前的人类历史,也就是习惯上称为“古代史”(包括上古和中古历史)的人类历史定为世界历史的“前史”。当然,持“整体世界史观”的学者并没有割裂世界历史与其“前史”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世界历史是作为其“前史”的人类历史的发展结果。如此一来,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几百万年的历史,就成了最近5个世纪的世界历史的准备期⑧,并因此而使这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光荣地获得了“作为世界史的资格”⑨。

      “整体世界史观”对世界历史的界定及对世界史学科的限定,现在获得了近乎“霸权”的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世界历史”条目是这样写的;由吴于廑先生、齐世荣先生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⑩和齐世荣先生新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史》(11)都贯彻了这一历史观;像刘家和先生这样的前辈史学家也要设法去证明古代史如何沾世界历史的边,更不用说众多的后学了。胡素萍有一篇文章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整体世界史观”在当前中国世界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文章开门见山地写道:世界历史是“世界整体的历史”,“这一点恐怕已经没有人会反对了”(12)。

      但是,胡素萍错了,因为本文作者正是反对派。

      本文作者不是要反对“整体世界史观”持有者提出的要从全局、整体上看待人类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要否定人类的横向发展的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思想,也不是要反对对世界史学科做必要的限定,而是要反对在历史学意义上将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世界历史不恰当地压缩为最多5个世纪的历史,把此前漫长的古代史当成世界史的“前史”,并把世界历史的内容“压扁”为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那种史学思想。因为,第一,他们并没有合理地理解作为界定世界历史的理论依据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把主要体现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直接照搬到现实的历史上来了;第二,世界历史这一术语中的“世界”一词,不应首先和主要地被理解为一个空间或地理上的概念,世界历史所体现的是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的主体地位不能因为人类曾长期处于地理上的分散、孤立的发展状态而丧失或降低其在世界历史中的意义;第三,把世界历史的内容挤压为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既不能完整地体现人类历史的主要进程,也有悖于吴于廑先生提出要加强对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的研究的初衷。世界历史虽然不应“包罗无遗”,但也还是要坚持“纵(向发展)”“横(向发展)”交错的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