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3-0134-0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遭受列强蹂躏最甚之际,也是在美华工遭遇最大生存逆境之时。美国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时刻觊觎瓜分中国的商业机会,出台了严厉程度远在他国之上的排华法案。美国主要报纸无疑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上不乏同情乃至支持中国和华工的文章,体现着某些有识之士的文化宽容和正义感。大凡为中国和华工权利呼吁者,多引用孔子其人其言为据。这既是因为孔子相对于中国和华人的象征意义,更是着眼于孔子自启蒙运动以来在欧美社会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孔子当仁不让地成为某些媒体文章捍卫中国和华工权利的舆论武器。 一、孔子:凸显排华举措的非理性色彩 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歧视华人,主要原因在于:不断延期和日渐苛刻的排华法案为排华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据排华法案,中国劳工“危及某些地方的良好秩序”,故被拒之门外。[1](P560)虽然故意忽略了工作机会方面的现实竞争,法案的确道出了美国社会对于华工的成见:品行“低下”,不足以让他们融入美国社会。针对如此偏见,诸多媒体文章纷纷表示,深受孔子影响的华人道德高尚,排斥华人实乃不明智之举。 身处排华核心地带的《洛杉矶时报》撰文指出,“孔子的追随者”表现出自称基督教徒的人们所欠缺或忽略的道德水准。他们不事张扬,任劳任怨,为美国家庭带来“舒适、方便和享受”,为白人创造着更多机会。担心美洲大陆会被中国人占据实属“可笑”。[2](P17)《纽约时报》的文章认为,信奉孔子教诲的中国人“并不缺乏西方国家的文雅和教养”,称呼他们为异教徒是“用词不当”。[3](P8)一位曾经积极反对中国劳工的美国人在阅读孔子语录节选之后毅然改弦更张,因为他发现了“中国道德体系的高尚之处”。华人劳工具有“节制、节俭、谦逊的美德”,限禁华人劳工之举显得“狭隘、偏执并违背所有宗教信仰”。[4](PG7)中国人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将旧账一笔勾销的大度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促使另外一名美国人反思道,美国针对华人的所作所为也许并不符合“人类普遍情感的要求”。[5](P11) 华人的诚实守信给排华法案的反对者们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排华举措更显其缺乏理性的本质。《洛杉矶时报》由某位华人上法庭索赔损失而引申曰,中国人看重诚信,不守信用的现象“极为少见”。孔子培养了“一个庞大的仁爱诚实的民族”。[6](PII4)《亚特兰大宪法报》甚至认为,华人的良好品质曾经让美国最为严厉的排华后续法案胎死腹中。1902年,以十年为期的排华法案面临又一次延续和升级,但附加更苛刻条件的版本未能在参议院的最初辩论中获得通过。乔奎因·米勒(Joaquin Miller)发表在《北美评论》上以声援华人劳工为主旨的文章据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文力证华人的诚信品德,驳斥众多美国人的排华依据。中国人孰读孔子,是“世界上受过最好教育的人”。他们严守诚信,每一家在华的英国银行都雇用中国人经手资金流动。日本银行亦是如此。中国人还是“世界上最讲卫生的人”。米勒与中国人共同开采砂矿达数年之久。据他观察,华人必定在每天工作之后更衣洗澡,绝无例外。米勒同时宣布,华人没有酗酒、乞讨和懒惰的现象。总之,华人对美国的社会秩序不构成威胁;他们反而能促进美国的发展和繁荣。[7](P9)米勒的文章是否真如该报所言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似应另当别论。此文颇能引发人们对于华人良好品质的关注则确有其事。除《亚特兰大宪法报》之外,选登这一文章的主流媒体还包括《纽约时报》[8](PSM18)和《洛杉矶时报》等[9](P3)。 在同情和支持华人权利的文章中,时常以孔子不仅造就了值得美国人尊重的道德品质并给予了中国人宽容的胸怀为论据,希望以此促使美国人反思其排华举措。据《波士顿环球报》,著名华人活动家黄清福① 强烈声讨华人遭受的歧视,但同时向美国人表明,由于孔子率先提出的黄金准则②,在美华人将“继续在每年7月4日公开朗读独立宣言”。此举意在“让我们言行一致”,突出排华政策的虚伪特性。[10](P5)更有甚者,中国广东的三名年轻人“遵从孔子的教诲”,不顾美国针对华人的禁令,毅然在一战期间来到墨西哥,并从此处进入美国,以加入美国军队,前往欧洲与德国人作战。三人被美国海关官员逮捕,被控非法入境。此事既表现出中国人的宽容,更暴露出排华政策的不合时宜。办案警官“面对如此特殊的情形,深感为难”。[11](P19)戴维·格雷厄姆·阿德(David Graham Ader)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诗歌以极为形象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加州华人矿工不计前嫌、帮助白人的事迹。此人名叫林阿新(Sam Ah Ling),他不但收入微薄,而且备受白人矿工的捉弄,被称为“旧金山海岸的怪物”。就在某天,白人矿工一拥而上,抓住阿新,剪掉其辫子,再将衣服浇上煤油,喝令其十分钟之内消失。阿新刚刚离开,突如其来的地震将白人矿工掩埋在废墟石块之下,他们“唯有昏厥等死”。因祸得福的阿新立即折返,“以善良的孔子之名”,救白人矿工于险境。因为这一“勇敢的营救行为”,“注定要遭受我们野蛮法律折磨”的阿新成为“我愿意赞扬的圣人”。[12](P4)在波士顿电车上为白人女性让座的中国人亦能证明,孔子道德丝毫不逊于美国信仰。据报道,这名中国人乘坐的电车非常拥挤,白人女性上车时已没有座位。中国人赶紧起身,女士却充满蔑视地看了他一眼,尔后方坐下,没有任何感激之意。[13](P12)排华阴影笼罩之下的美国尽显狭隘与偏执。1892年,芝加哥哥伦比亚博览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召开世界宗教大会。然而,日渐苛刻的排华法案却让“尊贵的孔子门徒”无法与会。[14](P2) 有鉴于孔子完善的道德体系和宽容美德,很多美国人难以认同针对华人的排斥政策,甚至视其为无法理喻之物。《纽约时报》的评论表示,美国可以向中国派遣传教士,而华人来到美国,不以改变美国人信仰为目的,并且具有诸多美德,反而遭遇百般阻挠。此事难以让人理解。[15](P4)《洛杉矶时报》刊文认为,移民美国者甚众,独禁华人绝非明智之举。每天都在涌入美国的外国人对于美国社会的危害程度远胜于来自“孔子国度”的中国人。正是华人之外的外国移民导致“工资下降,并损害美国劳工的尊严”。[16](P4)爱尔兰移民是排华运动的始作俑者和最为积极的鼓吹者。即便如此,“血管中流淌着爱尔兰血液”的弗兰克·布里斯托尔(Frank Bristol)牧师也因为孔子的完美形象和中国人的聪明而反对排斥华人。布里斯托尔质问道:“为什么排斥华人,而不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没有一部伦理和文学著作能与孔子《论语》相媲美……为什么排斥发明了火药、罗盘和印刷机的中国人,而不是只会制造麻烦的波兰犹太人?”布里斯托尔坚信,排斥政策与美国和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背道而驰,理应抛弃。[17](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