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欧亚混血买办崛起之谜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宏泰,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黄绍伦,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19、20世纪华洋种族交往的环境,令懂得华洋双语的人冒起为沟通中外的买办阶层。香港开埠的华洋杂处,又诞生了欧亚混血族群。该族群的特色是父亲多为洋人,母亲才是华人,而自少接受中英双语训练则让他们成为买办阶层主力。从父系社会传统看,他们乃缺乏宗族与乡里纽带的无根一群。为此,以何东为代表的混血买办利用婚姻结盟及旧生网络,加上提升教育及专业化,强化其竞争力,令其族群成为香港社会中一股巨大力量。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0)02—0001-14

      一 混血族群的诞生

      香港未开埠前,早于明代中叶已辟为商埠并且吸引大量洋人前来经商的澳门,一直是东西贸易、华洋交往的主要通道,而澳门至广州一带居民——尤其是与澳门毗邻的香山人士,则因常与洋人往来而掌握洋语、明了洋人文化,当中有些人日后获聘为洋行买办,负起沟通内外、奔走华洋的角色。①

      香港开埠后,不论政治运作模式、商业经营规则或社会操控机制等,均发生巨大变化。各项制度尚没建立之时,急功近利、敢于犯险的欧西商贾已一涌而至,希望在那个混沌初开的地方碰碰运气,“不是发财,就是破产”的意识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华南一带的乡民亦陆续南来,寻找机会,“揾快钱”之意味同样浓烈。② 就在这样的一个华洋汇聚、东西撞击的历史环境下,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和制度迅即酝酿、萌芽。而其中的异族婚恋更诞下了欧亚混血后代,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族群。③

      这个欧亚混血族群具有如下一些特色:(一)父亲为洋人,母亲才是华人;(二)父母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三)由于体内拥有不同种族的血脉,外表让人一看便知乃混血儿;(四)出生后只与母亲相依为命,极少与父亲往来;(五)由于自少与母亲一起生活,行为举止、衣着服饰、语言习惯等十分华化;(六)自少即视自己为华人,改用华人的姓名,按华人传统生活,并视香港为扎根之地;(七)居住在华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居住区的中间区域;(八)年长后入读以西式办学的中央书院(现为皇仁书院,下文以此称之),接受现代化教育。④

      在那个种族主义强烈、文化本位心理作祟的年代,华洋社会均对非我族类嗤之以鼻,不愿与对方来往。至于“一生下来便失去了中国传统家族、宗族及乡里纽带和网络”的混血族群,⑤ 更因其父母公然违背各自社会的禁忌而成为两地社会共同排挤的对象,处境极为不利亦不难想象。⑥ 虽然面对各种不利的因素,香港却冒出一批以何东、何福及罗长肇等人为首的混血儿买办,他们不但在东西贸易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就算是在政治、军事,以至文化及艺术方面的交流上,亦举足轻重,影响深远。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身处多重不利位置的欧亚混血人士,能够冲破重重障碍而获得各方信任出掌买办这个极为重要的职位呢?重要转折点出在哪里呢?之后仍可不断扩张的关键又在何处呢?与香港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又有哪些关系呢?

      二 买办之路的扶持

      从不同资料上看,何东应该是首位自少便以华人身份自居的欧亚混血儿买办。深入了解何东走上买办之路的历程,有助我们破解香港欧亚混血买办的崛起之谜。皇仁书院毕业而投身令人艳羡的中国海关不久,何东选择蝉过别枝,在1880年转到英资龙头企业——渣甸洋行(Jardine,Matheson & Company)旗下,担任初级文员一职。初时,何东只在渣甸洋行的不同附属公司担任部门助理买办之职,后来则不断擢升,甚至出任渣甸洋行的总买办一职,位高权重。确立买办地位的不被动摇之后,何东呼弟荐友、以戚引戚,分掌渣甸洋行不同附属公司或不同洋行的买办要职,组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混血儿买办网络,成为推动香港及华南一带商业与贸易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正如我们在其它论文中提到,为何东加入渣甸洋行穿针引线,并且画押担保的最大助力,应该是其姐夫与外父。至于建立这种关系的纽带,则是婚姻联盟。⑦ 由于数据所限,过往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缺乏实证。然而,在何鸿銮(E.P.Ho)即将出版的著作中,却找到了一些证实,让我们对欧亚混血族群的迅速崛起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多年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原籍番禺的蔡星南应在香港开埠不久即南下寻找商机,并在19世纪的60年代左右出任渣甸洋行的首位买办。⑧ 何鸿銮的研究则发现,除了担任渣甸洋行的买办一职外,蔡星南其实创立了一家名叫“信行”的公司,地址在中环的士丹利街,主要经营食糖、食米及海产等贸易,并且颇有规模、身家丰厚。他这样介绍:

      他的私人业务是代表数家华人商号向渣甸洋行采购经提炼的食糖,然后运往大阪及横滨等地出售……他甚至拥有多艘船只,主要往来于安南的海防、海南的海口及北海,以及香港之间,入口的货物以原糖、食米、海产及其它商品为主,然后他利用其设于士丹利街的私人公司信行将各种货物转售……蔡星南从渣甸洋行或是透过该公司买了一艘蒸气船,取名Conquest,他在士丹利街的物业一直向砵甸乍街及阁麟街的前方50码之地延伸。地下一层全为商铺,楼上一层为办公室及接待处,家人则居于办公室以上的两层,空间极为宽敞。⑨

      到底蔡星南是如何致富的呢?又为何会出任渣甸洋行首任买办的呢?何鸿銮没具体说明,但却带出一个重点:1876年,当何东、何福等兄弟仍在皇仁书院念书时,已届双八年华的胞姐何柏颜,⑩ 在母亲施氏安排下嫁给年过半百并已拥有一妻五妾却膝下犹虚的蔡星南收纳为妾,然后在1877年及1879年为蔡星南诞下一子一女。何鸿銮进而透露,身为渣甸洋行首任买办的蔡星南,英文并不灵光,只会说一些“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与渣甸洋行大班的沟通出现不少问题。对早期买办英语不太好的问题,施其乐有如下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