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0)02-0026-09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0.02.00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正如《乾隆温州府志》所概括的那样:“南控闽峤,北接台明,西为括苍。”[1]38温州南与福建相接,北与台州、明州(宁波府)相邻,西面是广大的内陆。从该府志“瓯郡数县,倚山滨海,为浙东控,接八闽要地,列城相望,襟江带溪,形势雄壮”[1]60的描述也能看到,就整个浙江省范围来说,温州地处浙东南沿海,在地域交流和海上交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自古以来在中国大陆的海上联系和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浙江沿海航运的主要港口之一。 1924年,日本的一则领事报告这样写道①: 温州和宁波、福州等都位于南中国东海岸,既是上海、香港的中间港,也是浙江省南部唯一的开放港口,其开港可以追溯到1877年4月英中之间的条约。开港之初,有很多外国船出入,对其繁盛怀有极大的期待。其后渐渐与这种期待相偏离,通商贸易进步不大,贸易额远在其他港口之下,迄今为止一直作为中国商人的小贸易港。邦人逐渐对此地产生兴趣,三井洋行、岩井洋行等纷纷开设新的店铺,现在的温州港已经不单单是中国商人的贸易港,也是本邦商人的输出港之一。 温州港1877年(光绪3年)开港通商,受到外国的极大重视。但是,受地理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作为中国沿海贸易港的地位日趋下降。进入20世纪后情况有所变化,温州逐渐成为受三井洋行等日本商社关注的贸易港。 另一则领事报告对温州的地理环境进行如下描述②: 温州作为南中国东海岸的开放港口,占据着瓯江的咽喉,从河口到商港的距离约八十里,在此有二、三浅濑。 此外,还对温州的交通情况进行了汇报③: 与南船北马的说法不同,温州与内地的运输几乎全部依赖水运。瓯江是当地唯一的交通路。温州运往内地的商品也是依靠民船。……内地运河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到达近海各港的汽船比较少,但是戎克④贸易较盛。1922年,与汽船的出入数1900艘相比,帆船多达6800艘。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领事认为,从温州的地理状况来看,不论是本地还是外界交通,最适宜的方式是水运,尤其是利用帆船与其他地区相往来。 因此,对于温州来说,水运和海运是最重要的交通手段。本文从此入手,阐述温州与清朝统治时期和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之间航运关系的变迁。 一、温州与清朝统治时期台湾的航运关系 1846年(道光26年)1月1日到6月30日的6个月中,从福建福州入、出港的帆船航运纪录中,有592艘戎克船被记录在册[2]124。表1是1845年7月1日到1846年6月30日一年间福州入、出港的帆船数量[2]132-133。福州入港戎克船中宁波出发的约占68%,与此相对,福州出发的帆船有62%驶向宁波。其次就是莲河,入港占26%,出港占13%,位于第二位。再次就是入港船占2%、出港船占12%的泉州,入、出港都排在第三位。显而易见,在福州的沿海贸易中,最重要的港口是宁波。
从福州和温州的航运关系上看,仅有4只入港船,数量极少。 那么,温州的戎克船到底与什么地域的交流最为频繁呢?首先,我想分析一下温州与台湾的航运关系。根据清代末期有关台湾海关的资料,高雄、淡水和基隆等港口入、出港戎克船数量见表2、3和4。1881年(光绪7年),淡水入港的大陆戎克船分别为⑤:福州(124艘)、泉州(112艘)、三沙(45艘)、头北(34艘)、宁波(30艘)、金山(25艘)、温州(24艘)、厦门(23艘)、上海(16艘)、南澳(5艘)、天津(3艘)、海山(3艘)等,帆船总数为444艘。这444艘戎克船所运送的货物没有特定的货物产地,从写有“猪”、“4000担”可知,大量大陆产的猪被运往台湾⑤。 China,The Mar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1882-1891有关温州的记载: 约有60艘戎克船航行于此港与北部港口之间,主要是台州、宁波、上海、镇江港。5艘属于温州,30艘属于宁波,2艘属于台州。而且温州和南部港口间的贸易也通过多艘福建戎克船,主要是和福州、厦门、台湾之间。1891年使用的戎克船运行如下:宁波所属的戎克船航海148次,台州所属的航海251次,温州所属的航海20次,福建所属的航海25次。从这里输出的货物有茶、纸、木炭、棒、竹制品、家具和纸伞,输入货物主要是原棉、谷物、粗制陶器、椰枣、菌类、百合花以及杂物等。 可见,温州与台湾的航运主要依靠福建商人的船舶来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