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1890-1949)

作 者:
谭刚 

作者简介:
谭刚(1971-),男,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原文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内容提要:

随着1889年蒙自的开关,尤其是1910年滇越铁路的全线通车,极大地改善了云南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个旧锡业的迅速发展。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共生产大锡323042吨,个旧锡业也取代铜业成为近代云南的矿业支柱。个旧锡业在推动云南矿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个旧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地区仅土法炼锡就至少消耗45万吨以上木炭。个旧、蒙自、建水、开远和石屏五县地区天然林平均覆盖率从清初的90%锐减至1940年的2.98%,近三百年间减少了80%以上,个旧锡业开发显然是五县天然林平均覆盖率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锡矿的大量粗放开采和冶炼,也污染了个旧地区的土壤、水源和空气环境,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当地民众尤其是矿工的身体健康。因此,锡业开发是导致近代个旧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原因。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10)01-0016-10

      长期以来,矿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云南矿业以铜业为主,极盛于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其中以东川为中心的滇东北地区是云南铜业最发达的地区。乾隆时期,云南“发现矿苗八十二属,开办者三百余厂,岁供京滇铸钱及八路采办之需”,“(乾隆)三十八九年间,每岁产铜约一千二百数十万斤,……以后减至六十厂左右,凡京运铜额七百六十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余斤,凡省铸采办买铜额一百七十万零七百一十余斤,共计铜额九百三十四万六千三百七十余斤”①。由于近代以前云南铜业的兴盛,带动以东川为中心的滇东北经济繁荣,使之步入发展的辉煌时期。清代中前期滇东北地区大规模的铜业开发,在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杨煜达有专文论述了清代中叶滇东北铜矿开采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②。但近代以降,昔日繁盛的云南铜业日趋衰落,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更是一蹶不振。在1922年至1931年的十年间,云南铜产量总共才2411吨,年平均产量241.1吨③,远远低于前清鼎盛时期的年产量。随着云南铜业的日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个旧锡业的迅速崛起。实际上,个旧锡矿的开采历史悠久,但近代以前限于技术条件落后和销路不畅等原因,产量十分有限。1889年蒙自开关以后,由于欧美各国对大锡的需求量增加,个旧大锡产量迅速增加。1910年滇越铁路的通车方便了大锡的出口,导致锡的外销量进一步增加,大大刺激了个旧锡业的发展。1909年个旧的大锡产量仅为4743吨,到1910年随着滇越铁路的通车,大锡产量即增至6000吨,以后持续增加④。个旧大锡产量远远超过云南铜产量,锡业便成为了云南的矿业支柱。

      个旧锡业的大规模开发,不仅严重破坏了个旧及周边的蒙自、开远、建水和石屏地区的森林资源,而且污染了个旧矿区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尤其是矿工的身体健康,使得近代个旧矿区肺病流行。目前学术界还无人对近代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关系问题进行专门研究⑤,本文在利用一手文献史料和档案资料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知识,系统深入论述个旧锡业开发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从中也可管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 个旧锡业开发与木炭消耗量

      个旧锡矿开采历史悠久,始于何时无确切记载可考⑥,直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始开办个旧银厂。乾隆年间,云南设铸币局,个旧大锡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不过仍以采银为主,铅锡次之。1885年,清政府设个旧厅,个旧采银日衰,采锡日盛,年产锡约数十吨⑦。1889年蒙自开关后,个旧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个旧锡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云南开局铸钱的需要,而且也支持了云南的出口贸易。尤其是1910年滇越铁路的通车大大缩短了大锡的出口运输时间,节约了运输成本,推动了个旧锡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滇越铁路未建以前,个旧的锡系由骡马运至蒙自及蛮耗,然后由水道运至海防,转装轮船运至香港。其间所需的时间最少在两个月时间⑧。滇越铁路和后来的个碧石铁路通车后,个旧大锡由个碧石铁路将锡运至蒙自碧色寨,约需六七小时,然后通过滇越铁路运至越南海防,大约需一日至二日⑨。对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个旧锡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对大锡需求量的增加也推动了个旧锡业发展,时人也言:“欧战时锡之需要增加,价格飞涨,个旧生产亦因之大增,一九一七年竟超过一万一千吨”⑩,创近代个旧大锡产量最高纪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个旧锡业发展有所回落,但经过短暂的时间又重新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和1939年,由于云南成为大后方重要省份,大量人口、机关、学校和工厂迁往云南,为个旧锡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个旧锡业得以短暂繁荣,这两年间个旧的大锡年产量都超过了万吨,已接近1917年的最高年产量。但随着1940年9月滇越铁路和1942年5月滇缅公路的先后被截断,导致大锡出口的陆路通道被堵塞,严重影响了大锡贸易,进而影响大锡的生产,因此,1941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个旧大锡产量直线下降,1945年的产量仅为1600吨。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的影响,个旧大锡生产未能恢复元气,生产一直低迷。关于1890年至1949年个旧大锡的具体产量,见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890年至1949年个旧的大锡生产情况。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大锡总产量323042吨,年平均产量5384吨。个旧大锡绝大部分通过蒙自海关出口,大锡也成为了蒙自海关出口物资中的大宗商品,仅在1890年至1937年的48年间,个旧大锡出口占蒙自全关出口值的平均百分比为84.31%,其中最低值为1898年的59.96%,最高值为1912年的96.14%(11)。大锡成为云南经济的最大外汇收入,依赖锡矿为生的个旧及邻近各县,人数达10万余人,有“大锡为滇省养命根源”之说(12)。个旧锡业也成为云南乃至中国矿业的支柱产业,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随着近代个旧锡业的迅速发展,对木材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在锡业开发过程中,无论找矿、采矿和炼锡都需要大量木材和木炭。采锡需要木材来支撑坑道,称为欀木。在个旧土法开采锡脉矿(俗称硐尖)时,需要挖掘坑道才能开采矿石,坑道经过松散地带,需用木材支撑,称为架欀,所用木材,称为欀木。欀木上下左右各一根,上部一根较短(称梁头),下部一根较长(称地脚),构成梯形。在垂直吊井中的欀木称为绷子,人上下可踏着进出,其直径一般为六至十公分,两头则用一特制的欀刀砍成一凸一凹形状,以便衔接(13)。个旧地区土法大量挖掘坑道采锡,对木材的消耗量较大。在炼锡方面,个旧炼锡方法分土法和新式办法,土法炼锡的燃料为木炭,新式炼法所需燃料除了煤炭外仍需要大量木炭,土法和新式办法炼锡所需木炭主要为松炭。在个旧锡业的发展中,木炭需求量大。至于土法炼锡的木炭消耗量,林学家郝景盛博士估计个旧每年炼锡用木炭至少在1500万斤以上(14),约7500吨以上。照此推算,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仅土法炼锡总共消耗木炭至少45万吨以上。

      杨煜达在研究清带中叶滇东北地区铜矿开采与森林破坏情况关系问题时,曾估算一吨木炭约合木柴3吨,一吨木柴约合木材1.111立方米(15)。由于炼铜和炼锡所用的木炭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套用杨煜达这一推算方式推算个旧炼锡的木材消耗量,45万吨木炭合木柴135万吨,折合木材约150万立方米。我们还应该看到,个旧炼锡所需木炭主要为松炭,而松炭主要用原始松树烧制而成,所以个旧炼锡消耗的木材主要就是天然松木,如果加上找矿和采矿消耗的木材,那么木材的消耗量则更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