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K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1-0140-09 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确立以对外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南扩战略置于优先的地位。日本明治政府的南扩战略造成了严重后果,迄今仍有若干遗留问题有待于解决,钓鱼岛问题即其中之一。笔者认为,对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南扩战略及对其战后的处置,尚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一、“征韩论”之争与日本南扩战略的启动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一个有着海外扩张传统的国家。倡导海外扩张论的鼻祖是丰臣秀吉(1536—1598),曾任太政大臣,后自称太阁。从1592年起,他先后两次大规模派兵进攻朝鲜,连陷京城及平壤,并计划占领北京,请天皇行幸,呈献都城周围百县供天皇御用。丰臣秀吉死后,一直被日本的扩张论者尊崇为旷世英雄,视作自己的榜样和精神支柱,因其“耀日军威武之辉于异域,永绝邻邦觊觎之念,扬国威,张国权,功莫大焉。是丰太阁雄才伟略所致,流泽后世之民多矣”。① 此后,丰臣秀吉的海外扩张思想在日本便不断以各种的名目宣扬起来。如江户前期的儒学者和兵法家山鹿素行(1622—1685),一面宣扬丰臣秀吉“征伐朝鲜,其勇敢胆略,冠于古今”,一面认为日本“当天之正道,得地之中枢,正对南面之位”,才称得上“中央之国”,“海外诸蕃皆(隶)属中央之国”。江户中期,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主张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琉球、朝鲜等国皆为日本之藩属,中国则等同“戎狄”,“皆来进贡”,“照理称臣,顺服与我”。江户后期的经世思想家本利多明(1744—1821),主张日本应效仿英国,“本国小”而“属国多”,建成与英国东西并峙的“大日本帝国”。② 其后继者佐藤信渊(1769—1850)更宣称,日本“为世界各国之根本”,理应“合并世界各国”;先征服中国,世界各国必纷纷来归,“中国既入版图,其他西城、暹罗、印度诸国,……渐慕德畏威,必稽颡匍匐,来为臣仆”。③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佐藤的主张是名副其实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先驱”。④ 明治政府成立后,完全承袭了此前海外扩张论者的衣钵,并计划将其付诸实施。当时有两种主张:一是北进,即所谓“征韩论”;一是南扩,即所谓“征台论”。起初,在日本内部,是倾向于“征韩论”的。所谓“征韩论”,就是先派兵征服朝鲜,以其“北连满洲,西连鞑清之地,使之绥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经略进取万国之本”。⑤ 但是,在何时“征韩”的问题上却发生了意见分歧:一派主张先派使节赴朝,“引彼入我彀中,必将带来开战之机”,是为急征派;一派认为,“维新迄今仅四五年,国基未稳,政理未整”,“未可轻图外事”,是为缓征派。⑥ 到1873年10月,两派的争论终于激化,最后以急征派的失败而告终。有学者将此归结为征韩派与反征韩派之争,是不确切的。因为双方在“征韩”的原则问题上并无分歧,只是一派急于发动侵朝战争,另一派则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尚未成熟。 日本政府在酝酿“征韩”的同时,也在做“征台”的准备。因为此前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1871年(清同冶十年)12月,琉球国船民在台湾附近突遇飓风,舍舟登岸,误闯牡丹社被山民所杀,其中12人为台民所救,由福建省官员妥为安置和护送回国;一件是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3月,日本备中州运盐船4人遇风,凫水上岸,进入凤山后山,为当地人所救,由中国官员赏给衣物,送资回国,当时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还致函表示感谢:“蒙贵国官民救护本国难民……同获新生,厚德深仁,有加无已,感佩莫名!”还札令其驻沪领事品川忠道“备礼相酬,略申谢悃”。⑦ 很难想象,这两件事后来竟成为日本发兵侵略台湾的借口。 其实,在“征韩”与“征台”之间,明治天皇睦仁是倾向于后者的。1873年3月,他特派外务卿副岛种臣赴华互换《中日修好条规》,示意谋划征台之事。副岛行前,睦仁授意:“朕闻台湾岛生蕃,数次屠杀我国人民,若弃之不问,后患何极?今委尔种臣全权……前往伸理,以副朕之保民之意。”⑧ 所谓“数次屠杀我国人民”,完全是不实之词,因为琉球国船民并不是日本人民。日本备中州盐民也没有死人,何来“数次屠杀”之说?可见,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实施南扩的战略,竟然要颠倒黑白,以怨报德了。 果然,副岛种臣到北京后,即就琉球国船民遇害事与总理衙门进行纠缠。他抓住总理衙门大臣董恂、毛旭熙的“生蕃姑且置之化外”一句话,将之曲解为“不以其为所属之地”,⑨ 并成为发兵侵台的口实。到1873年10月,缓征派虽然在“征韩论”之争中得势而主政,但面对的却是国内政局的极大动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当时的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和右大臣岩仓具视默察国内形势,认为必须安抚在“征韩论”之争中下台的急征派和失势的士族,将国内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国外去,此时“对生蕃兴问罪之师,实为必要的行动”。1874年1月,日本政府草拟了一份《台湾蕃地征伐要略》,开宗明义地写道:“台湾土蕃部落,为清国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故视之为无主之地,具备充分理由。是以报复杀害我藩属琉球人民之罪,为日本帝国政府之义务。”⑩ 这表明日本政府决意要对台湾用兵了。 日本政府在“征韩论”之争后,继而大倡“征台论”,其主要目的有三: 其一,垂涎台湾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日本为做好“征台”的作战准备,曾先后派遣多批军事间谍潜入台湾侦察。如日谍成富忠藏的报告,即对台湾的物产富饶作了详尽的描写,称其为“可列入世界物产富饶的地区之一”。报告更看重的是台湾的战略地位,写道:“台湾岛位于琉球藩之西南,实吾皇国之门户也。如果该门户不能坚守,出则无法控制西南各国,入则无法捍卫皇国。……据此岛便可西窥闽、粤,南通吕宋及西南各岛屿,故欲将国威向外宣扬,占据此岛便可指挥西南各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