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与《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双林,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董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李希霍芬是近代来华考察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之一。作为其考察成果之一,《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不仅披露了许多作者对中国地质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地质研究,更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从水陆交通、商业贸易路线、矿产特别是煤矿的分布和市场状况、农业物产以及手工业等方面展现了一幅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图景。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2;K825.89(516)=4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9)11-0052-09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一批又一批带着不同目的的传教士、商人、军官、专家学者蜂拥来华考察,搜集了大量中国各地的经济、军事情报。在这些人中,来自普鲁士的李希霍芬尤其引人注目,这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地质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的地质学家,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由于其历时4年时间,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搜集了大量的矿产、商业、交通、军事情报。国内对李希霍芬的认识和研究,最主要的是在地质学界。1933年,值李希霍芬百年诞辰之际,翁文灏和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Seven Hedin)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分别发表了英文论文《李希霍芬与中国之地质工作》(RICHTHOFEN AND GEOLOGICAL WORK IN CHINA)和《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以纪念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质学的奠基性贡献。①随后,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陆续展开,有的学者强调其作为殖民侵略学者的身份,重点讨论其为殖民者掠夺资源、争夺势力范围而搜集情报的行为;也有学者着重客观介绍李希霍芬在地质地理考察和研究方面的具体贡献。②2005年又值李希霍芬逝世100周年,《第四纪研究》该年第4期刊发了一组纪念文章③,潘云唐、吴凤鸣等学者亦纷纷发表论文,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李希霍芬及其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影响。④相关论著都集中在对李希霍芬建立的中国地质学说的系统研究以及他给中国地质学带来启蒙、开创性的影响,而对李希霍芬记载的大量社会经济材料关注不够。本文拟从近代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李希霍芬在华考察活动及其成果之一——《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做一考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李希霍芬及其在华游历活动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Paul Wilhalm Saron von Richthofen,1833-1905),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因对地质学有着强烈的兴趣,遂投身地质调查。⑤1859年,为考察欧洲以外地区的地理地质状况,李希霍芬参加了普鲁士政府派往中国的艾林波使团,并于1861年3月到达上海。当时正值英法联军入侵之后和太平天国运动兴盛之时,清政府只允许使团少数成员到天津谈判,其余都留在上海,不得到内地走动,故此次李希霍芬未能进行任何考察活动。⑥后来,他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州工作。1868新年前夕,他决定用数年时间去了解拥有丰富物产却鲜有研究的中国,在获得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后,于1868年底再次来到中国。⑦

      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李希霍芬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设计了七条考察路线。从1868年到1872年,他以上海为基地,对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及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直隶、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南部、四川、内蒙古诸省区,其“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博大”⑧,均非他人所及。

      李希霍芬七次考察的情况大致如下⑨:

      第一次开始于1868年11月12日,自上海出发,于11月14日到达宁波,沿途考察运河,后赴舟山群岛调查了十天,然后循运河经苏州、无锡、镇江,再经长江到达南京,于12月15日回到上海。

      第二次开始于1869年1月8日,从上海乘船出发,于1月12日到达汉口;三天后折回,顺流而下,沿途观察地质,2月10日到南京,对南京、镇江等地的地质状况做了相当详细的调查后,于2月21日返抵上海。

      第三次开始于1869年3月13日,从上海出发,经长江和大运河到达江苏宿迁县,经山东郯城、博山、潍县(今潍坊)等地到达芝罘(今烟台),随后渡海到奉天(今辽宁)牛庄,再由此经盖平(今盖县)、大孤山向北经本溪湖至盛京府(今沈阳)、山海关,考察石门寨煤田后赴直隶永平府(今河北卢龙),经滦州(今滦县)、通州于1869年7月19日到达北京,后返沪。

      第四次始于1869年9月24日,从上海乘船至江西九江,经鄱阳湖赴乐平、景德镇,然后进入安徽祁门等地,10月12日到达屯溪,又自此乘船经新安江、钱塘江于10月29日到达浙江杭州,31日回到上海。

      第五次始于1869年12月下旬,从上海乘船到香港,于1869年12月24日入广州。1870年1月1日从广州出发,乘船经北江、武水至湖南宜章、湘潭,经长江到达湖北汉口、樊城,随后改陆行北上,经河南省河南府(今洛阳)、山西泽州(今晋城)、平阳府(今临汾)、太原、直隶正定,于6月到达北京,在北京附近再次做了详细调查后返沪。

      1870年夏,因天津教案引起了外国人的普遍恐慌,李希霍芬前往日本考察,9个月后重返中国。⑩

      第六次始于1871年6月12日,从上海到浙江宁波,6月13日入天台山,向西至东阳县,由此循东阳江、金华、桐庐,经分水县、天目溪,越千秋关至安徽省宁国县,到泾县顺青弋江到达芜湖,再由此乘长江轮船于7月30日到达江苏镇江、南京,8月8日结束。

      第七次从1871年9月底到1872年5月底,是旅行时间最长的一次。9月27日从上海赴北京;后经直隶宣化至张家口、山西大同,赴五台山考察后去了太原,然后转赴陕西西安,后经四川宁羌州、剑州(今剑阁)等地,到达绵州、成都;3月11日出发南行,原计划穿越雅安、西昌地区进入云南、再至缅甸,但自雅安南行几十公里即遇麻烦,遂改为转赴嘉定府(今乐山),3月27日自此乘船经岷江、长江返抵上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