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塚喜平次与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形成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宏云,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日本政治学者小野塚喜平次的政治学讲义在清末有多种汉文译本,这些译本主要被用作清末法政学堂的教科书,其编译者基本上都是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的中国留学生。强调国家稳健进步且担当了强化日本明治政体任务的小野塚政治学,正好契合清廷仿行明治宪政的变革意旨,从而被作为检定合格的官方知识来传播。依托学堂教科体制,小野塚政治学成为清末“政治学”之典范,为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形成提供了阶段性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工具。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字号:

      现代政治学在近代中国的形成是援外入中的结果,它涵盖成为学科关键概念的术语生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学科意识的成长、学科制度化(包括课程设置与教科书)的确定等诸多内容。在此过程中,明治日本的“桥梁”作用不可忽视。因此,研究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学科形成史,不可忽视其域外知识背景,特别是明治日本的“东学”渊源。在晚清刊行的诸多政治学译本中,根据日本政治学者小野塚喜平次在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的口授讲义及其《政治学大纲》编辑而成的各种文本,被用作清末法政学堂的“政治学”教科书。与其在日本政治学史上的地位相称,小野塚及其著作在日本政治学界已经得到充分重视,至于小野塚政治学在中国的影响,笔者未见有专文论述,爰撰此文以阐明之。

      一、小野塚的政治学讲义及其中文译本

      小野塚喜平次(1871-1944)于1892年9月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政治学科学习,1895年毕业后进入大学院专攻政治学。1897年6月,受文部省之命前往德法留学。他先在德国海德堡停留一年,当时海德堡大学拥有哲学史家费雪(Kuno Fischer)、经济学者克尼斯(Karl knies)、国家学者耶利内克(Georg Jellinek)、宗教史家特尔慈(Ernst Troeltsch)以及韦伯(Max Weber)等杰出学者。之后,又去了柏林和巴黎。小野塚在巴黎亲炙“私立政治学校”的创设者布特密(Emile Boutmy),受其学术影响。1901年9月结束留学生活归国后,任教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并担任政治学讲座教授,成为日本政治学史上首位作为政治学专任教授的本国人。其著作主要有《政治学大纲》(1903)、《欧洲现代立宪政治一斑》(1908)、《现代欧洲之宪政》(1913)、《欧洲现代政治及学说论集》(1916)和《现代政治之诸研究》(1926)等。①

      小野塚被日本学者视为日本“科学的政治学的创始人”,②近代政治学两系谱中的“国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③和与私学系并立的官学系政治学的先导性人物。④小野塚的门下弟子南原繁、蜡山政道等,高度评价恩师在“政治学的体系化”和“作为学科的政治学的独立”这样的课题上所取得的成绩,认为他发表于1896年9月的论文《政治学之系统》,“意味着日本近代政治学从德意志国家学中分离,在其独立至发达的历史过程中奠定了重要基础……就是说,是作为效力于明治官僚政府的知识工具,标志着从法学性质的国家学向民主性质的近代政治学的转变。”⑤但是若将该文与小野塚另一篇论文《政治学大纲》对比,可知后者在理论上更完备,在结构上更合理。可以说,《政治学之系统》只是《政治学大纲》的基石之一。⑥《政治学大纲》被视为日本近代政治学的基石,缘由在于这本具有政治学体系性质的著作实现了小野塚将“政治学从对其束缚的国家学里独立出来”的抱负。⑦

      但是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具体而言,是私学系的学者们。如早稻田大学的吉村正认为,小野塚参照了德国国家学者耶利内克的《一般国家学》(Allgemeine Staatslehre,Berlin,1900),因而存在未能从国家学中完全摆脱出来的问题,“从此书可知,他的政治学仍然是国家学,明显没有抹去国家学的痕迹”。⑧吉村正还指出,如果把小野塚的《政治学之系统》一文与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东京专门学校最初的政治学讲义的担任者山田一郎于明治十七年(1884)刊出的《政治原论》进行比较,前者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比后者显得幼稚。⑨

      以上对立的观点,既是日本官学系与私学系、东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派系之争的投影,也反映了二战后在日本社会民主化的现实进程中形成的民主价值观及其强势话语对于研究者的影响。但是争论的焦点却是小野塚的《政治学大纲》在日本近代政治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政治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及其演变情况。

      

      笔者所见到的《政治学大纲》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大正三年(1914)十一月发行的第七版,下卷为大正二年十二月发行的第六版。据版权页可知,该书上卷初版于明治三十六年,再版于明治三十八年,三版于明治四十年,四版于明治四十一年,五版于明治四十三年,六版于大正二年;下卷初版于明治三十六年,再版于明治三十九年,三版于明治四十一年,四版于明治四十二年,五版于明治四十四年。通过对照大塚桂《近代日本の政治学者群像——政治概念论争をめぐつて》中列举的初版本目次,笔者所见版本的目次(如上表)与初版本目次几乎完全一致。《政治学大纲》可以视作小野塚讲授政治学的讲义提纲。⑩但是该讲义至大正八年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在于“国家原论”中吸收了“政策原论”,而“政策原论”中的“政策本论”的第三、四章则完全消失。蜡山政道等认为此举统一了政治学,其理由在于《政治学大纲》中有不通之处,即其在于国家原论与政策原论的二重构造,搬出政策原论是从国家学中摆脱出来的必然,但在试图存续国家原论之上,有必要明确与它的联系。因而,是把政策原论吸收进国家原论,还是将国家原论吸收进政策原论,仅从政治学体系的理论要求来看,这个问题也需要尽快解决。其后发生的小野塚政治学讲义的变化,主要是围绕着这一点。(11)《政治学大纲》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国家原论与政策原论的二分法构成,特别是侧重政策原论。这成为小野塚的门生们积极评价其师在将政治学从国家学中摆脱出来方面所作贡献的主要依据。可是正如松冈八郎所指出的,问题在于国家原论和政策原论的相关性不明确。在德意志帝国,采用的是俾斯麦的“糖果与鞭子”政策。将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秩序化及统制的时候,国家原论和政策原论在政治学中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小野塚的观点,并没有超出以自上而下地发挥国家作用为中心的政策论的领域。(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