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翰林图画院略论 马岭(《美与时代》,2010.4中.71~75) 北宋翰林图画院自建国初创立,至靖康之难终止,历经了160余年的历史,尤其在宋徽宗主政时期,把绘画艺术推向了迈绝前代的高峰,至今仍使人们仰视。赵佶在绘画艺术上颇有建树,成绩斐然,但由于他在政治上的昏庸腐败,最终落得亡国的悲剧。对于图画院的是非得失,历代史家总有褒贬,主要集中在“院画”柔媚富贵的追求和对“形似”的苛求上。其实不然,作者认为宫廷画家“竭尽全力,以副上意”才是限制艺术发展的根本所在。以帝王一个人的好恶,决定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必然带来一定的局限性。“院体”画风的形成,虽然促使宫廷绘画得以完善,同时也成为宫廷画家的桎梏,难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并限制其进一步发展。至于一种新的流派取代另一种画风,是符合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的,不能以此否定原有风格存在的价值。北宋画院在中国绘画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潮起潮落瞬间即逝,但是,它开明的政策、有效的制度以及颇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思想等,为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很多具有发展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八大山人艺术的孤独精神 朱良志(《文艺争鸣》,2010.8下.16~21) 八大山人艺术有强烈的孤独感。在中国绘画史上,倪云林、石涛、八大山人可谓三位具有独创意义的大家,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精纯的技法为基础,以哲学的智慧来作画,以视觉语言表现对人生、历史乃至宇宙的思考。但三人的风味又有不同,云林的艺术妙在冷,石涛的艺术妙在狂,八大的艺术则妙在孤。八大绘画中有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八大将“孤”由个人的生命体验上升到对人的类存在物命运的思考。他的孤独体现的是独立不羁的透脱情怀,独立不倾的生命尊严,独与宇宙相往来的超越精神。八大艺术中体现的孤独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最为闪光的部分之一。八大艺术这种孤独感与禅宗有关。八大自成年之后便遁迹佛门,依佛门达三十多年。晚年他离开佛门。但心念仍在佛中,佛教思想仍是其思想主流。作为一位曹洞宗的信仰者,八大艺术的孤独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禅家的烙印。禅给了八大山人独特的智慧,他毕生用艺术的语言来表现它。八大艺术中的孤独不是自大,八大不是以孤独表达傲慢,而是要在孤独中回归诸法平等的境界,八大所崇尚的孤独是一种撕去一切附着的孤独,是还归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生命清明的孤独。正因此,八大山人绘画中的孤独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他的艺术形式、笔墨技巧固然值得我们重视,更重要的则是在形式笔墨背后所蕴藏的深邃生命智慧。 渴望融入城市的异乡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农民工”题材系列作品点评 郑晓慧(《美术报》,2010.2.20.⑤) 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共有五件“农民工”题材的绘画作品获奖,是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的典型代表。画家以尊重之心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民工形象,对他们表现出应有的关怀,为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主流,为消除城乡不平等、不和谐的现实条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国画《工棚》是“农民工”题材的优秀作品,获得此届美展中国画银奖。画家着重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他们简陋、拥挤的生活环境。在人物塑造上,画家选取八位青壮年农民工,他们或坐或卧,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工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状态,画家以小视角大画面反映了时代的典型缩影,以无声的力量震撼观者的内心。画面的构图稳定而富有节奏变化,色调统一,将黑、褐、黄等颜色融入灰色调之中,达到视觉上的整体效果,共同为主题服务。油画《消夏》是一件表现农民工休闲生活的作品,获得美展油画提名奖。画家敏锐捕捉到农民工工作之余看书的场景,以此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油画《曙光》表现的是农民工开始一天繁重劳动的场景,画家将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刻画得极为深入,他们既为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又承担着伤病、养老、子女教育的重担。水粉画《兄弟》和《开采光明的人》均是表现来城务工的中国农民工做出巨大贡献的主题,讴歌他们的献身精神,也表现他们为生活所迫的艰辛境遇,为他们呐喊,反映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不愧为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的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