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绘画的两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建林,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讲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生

原文出处:
荣宝斋:当代艺术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美术史上看,对抽象绘画的解释或辩护,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表现主义,一是形式主义。二者之间既有内在关联,但也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彼此对立的。

      表现主义是从主观精神的角度来理解抽象的。在这个解释框架中,抽象总是跟人的心理需求或内在冲动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最早确立抽象这种图像语言在艺术上的地位的,是沃林格的博士论文《抽象与移情》。沃林格用抽象冲动来解释原始几何抽象的心理动机,认为它们是为了克服生存恐惧而出现的:因为生命短暂无常,为了压制和避免这种痛苦的心理折磨,原始人求助于永恒、规则的几何图案,排斥一切可能令人联想到生命的因素,也即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形象。

      不过在沃林格对抽象艺术的阐释和这种艺术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些奇特的错位。首先,沃林格所说的抽象冲动是对生存恐惧的逃避和压制,这个理论用来解释原始人的生存境况和体验或许有一些道理,但我们无法理解这种恐惧何以会从现代社会产生,甚至变得越来越强烈。其次,沃林格要解释的,是原始的几何抽象图案,即被李格尔称为触觉类型的那种平面化、压制深度的艺术。在李格尔的美术史叙事中,这是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随后即被视觉类型的绘画所取代。沃林格的解释是建立在李格尔基础上的。如果按照这个模式来考察艺术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同样无法理解抽象绘画何以会在现代主义时期产生。

      不仅如此,由于沃林格把抽象冲动跟移情冲动对立起来,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移情是跟抽象无关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移情理论也同样是针对艺术的形式而提出来的,甚至也同样继承了某些浪漫派的观念,如席勒所说的“活生生的形象”。我们记得立普斯的那个著名的例子,即从多立克柱式上感觉到一种向下的压力和向上的抵抗力,就不是针对具象作品的。这种从纯粹的形式中感受到生命、运动或力量的观念,也延续到了康定斯基和以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中。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基本上就是从抽象或纯形式的角度来讨论艺术作品的,甚至具象作品也被纳入到了抽象的力的图式之中来理解。

      最早从事纯抽象绘画创作的康定斯基,也是从表现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艺术的。康定斯基高举“精神”的旗帜,以对抗流行的“物质主义”。在他看来,抽象艺术是少数居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精英艺术家从事的事业,他们可以使精神通过抽象的点、线、面、色彩等纯粹的形式传达出来,而一般人对此可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看不见的杰作:艺术的现代性神话》一书中,汉斯·贝尔廷提到了另一个从表现主义角度来倡导抽象艺术的美术史学者——卡尔·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原始艺术中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于一九一五年写成《黑人雕塑》一书。一九二一年,他为《苏维埃大百科全书》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绝对艺术与绝对政治》,认为跟无产阶级专政对应的应该是一种“视觉专政”,即彻底从对象中解脱出来,实现绝对的自由,也即绝对艺术的自由。①根据贝尔廷的看法,追求一种“绝对”的艺术,是现代主义的基本冲动;现代主义之所以走到抽象这一步,正是这种“绝对”的艺术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因为抽象乃是“绝对”的一种表现形式。贝尔廷所说的“看不见的杰作”,指的就是现代主义所追求的那种“绝对”的、不可能通过任何一件具体作品体现出来的作品。在他看来,现代主义对“绝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实际上是德国浪漫派艺术观念的一种延续。

      

      瓦西里·康定斯基 无题 纸上水彩 21cm×31cm 1917

      根据这一思路,如果要摆正沃林格在抽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就需要将他的思想背景考虑进来。《抽象与移情》一书的理论资源,除了李格尔之外,还有尼采和德国浪漫派。沃林格用来解释抽象艺术的核心概念,即冲动、生存恐惧等,都很容易使人想到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也用生存恐惧来解释古希腊悲剧的产生;而且跟沃林格的说法一样,在尼采那里,这种恐惧在艺术中也经历了一个逆转,即用梦和醉来掩盖生命中最残酷和致命的真理——必死性。德国浪漫派在沃林格身上的体现,则是他反对模仿或再现观念,把艺术作品看作独立于自然事物的物品。对抽象艺术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发现李格尔所讨论的问题在沃林格这里经过了一次转换,原本是平面性和空间性的问题,现在变成了抽象和具象的问题。平面性并不是跟具象完全对立的,也不一定导致纯粹的抽象,装饰性绘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对立,内在地属于表现和再现之间的对立。这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如果艺术理论中没有出现过跟再现针锋相对的表现这种范式,抽象绘画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只有从反对再现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充分确立抽象在艺术领域的合法性。因此,尽管沃林格不一定料想到他关于抽象的理论会触动一个时代的艺术最敏感的神经,但他确实是沿着德国浪漫派的思路推进的,何况他的重要理论依托之一——尼采——也是浪漫派的传人。而李格尔的思想,主要还是属于康德以后流行的心理学形式主义,跟浪漫派有一定的距离。不过李格尔把艺术意志看作是推动风格变化的主要力量,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理论中也还包含着一些表现主义的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