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述要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阳华(1975-),女,河南商丘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无疑都最终失败了。但是,抗清斗争的举动是遗民画家人格表现的重要部分,是探索遗民画家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变迁的重要参照。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21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9)06-0137-04

      1 明遗民画家的遗民生活始于1644年,而此后的十多年间,由于南明政权的零星存在,明遗民的抗清斗争持续不断。更甚之,清初的遗民思潮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由于身当乱世、坚持气节,明遗民画家多有着传奇的身世、丰富的社会经历、坚韧倔强的性格,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太平年代难以想象的事情。这些特殊的阅历甚至让后人编写了很多关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如著名戏曲《鹫峰缘》写的就是明遗民画家恽寿平的故事。清军南下之际,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带领三个儿子参加了福建建宁王祈的抗清队伍,恽寿平的两个哥哥先后死难,父亲外出请援,幸免于难。十五岁的恽寿平成为俘虏,却为闽浙总督陈锦之妻收为养子。一日,恽寿平从养母礼佛灵隐寺时,在众僧中巧遇父亲。恽日初认出儿子后,便安排寺僧对陈锦之妻谎称恽寿平福薄寿促,宜出家为僧。于是父子得以团聚。沈白溇在《赠毗陵恽正叔》中借用自述的口气写道:“身居围城里,矢石交体肤。杀声动天地,拒守百日余。士卒多勇敢,大将新援枹。吾父外请救,羽毛急军符。一朝黄雾塞,对面迷双矑。敌军遂登陴,谁复能枝梧。短刀夹长戟,格断血流渠。烈火复四起,烟焰连街衢。满城百万户,无一存妻孥。我年才十五,被执为囚俘。”[1](卷3)(p88)叙述了恽寿平所亲历的死守孤城、刀兵相接以及战后屠城的惨烈场面。曲折的身世更被清初遗民画家王时敏的儿子王抃作为《鹫峰缘传奇》的素材。蒋士铨所作的《雪中人》、《铁丐传》写的也是明清之际乱世英雄相知遇的故事,其中的主角便是遗民画家查继佐。

      明遗民画家不能称为一个画派,他们的群体性在于身份特质。在成为遗民之前,他们在明朝的身份各不相同,有皇亲国戚、贵为宗室的,有名臣之后、贵为公子的,有在朝为官、热衷仕进的,也有本就清贫、一介布衣的。有人家富收藏,书画兼工,还有人诗名远播、著述颇丰。但是甲申之变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他们的未来之路得以合流。其中不甘亡国之痛,奋而起兵或者从军,在乱世之中欲有所为就是一批画家的选择。

      甲申以后,明政府迁南都,四月,明总兵吴三桂开山海关迎清兵入关,向李自成军猛扑,局势大变。此后的斗争,进入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人民与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统治者斗争的阶段。南明三朝彼此更迭,这期间不少遗民画家投笔从戎,显示了中国文坛、画坛上空前绝后的英勇品质。抗清斗争持续了很久,康熙壬寅(1662年)以后,西南既覆,郑成功也失败了,此际,才有一大部分遗民知大势已去,开始以读天下书、友天下士为事,但是恢复故国,总是令他们难以忘记的。

      文人画家多给人以文弱、清高且不堪一击之感,而明遗民画家中出现了一些任侠尚武者①,像南海朱厓,工诗善画,体虽文弱但身怀绝技,陈伯陶在《胜朝粤东遗民录》中记载了他乱后曾夜客帅幕,与四、五武士比武的情景,“厓进退左右,不越寻丈,而棒之所及,四五人无不失杖呼伏者”;[1](卷1)(p128)浙人吕留良不但博学多才,且天生力大,箭法高超;闽人林浤曾为乡试武举人,甲申时,曾上疏救国之用兵法;吴县金俊明“少从其父宦宁夏,往来燕、赵间,驰骋游猎,颇任侠自喜。辽左多事,诸边帅争欲延之入幕府”;[3](卷23)(p432)番禺方颛恺(僧成鹫)“膂力过人,以任侠自许,举重扛鼎,运槊试剑,莫敢谁何”;[2](卷1)(p35)嘉兴黄子锡“习弓矢剑戟以自劳,倾家资佐义人,又为之画计策”;[4](卷5)(p863)而傅山更是不但任侠仗义而且身怀武艺,曾著《拳谱》,诗文中亦常提到组织、教练义勇兵以及剑艺的事情,以至于他的形象被梁羽生写到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中,被塑造成为剑术高超的武林高手。

      2 遗民画家中更有名臣之弟子或后代,随从父兄经历过沙场洗礼。

      徐枋,出身书画世家,同时也是名门烈臣之后,其父徐汧在明官少詹事,南都被攻破后,投虎坊桥自尽,非常惨烈。父亲死后,徐枋避而不出,移居数地,最终定居天平山麓。徐枋与其姐夫吴祖锡分别有“居者”、“行者”的不同称号[5](卷1)(p27),行者即指吴祖锡,他在南明朝很有作为,数为奇计,康熙十六年(1677年)还欲奉镇国将军丽中监国,但皆濒于成而败;而徐枋杜门绝人,但图谋恢复之志与祖锡相同,所以二人有“居者”、“行者”之称。

      新安画家戴本孝终生抗清,这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其父亲的遗志,光绪《直隶和州志·人物志》有戴氏父子的合传:“戴重,字敬夫,性至孝,喜谈王伯大略,能诗、善属文,下笔数千言立就。年四十为诸生,崇祯甲申,拔贡生,廷试第一。马士英当国,以重应制语切时政,深衔之,将中以罪,中允赵士青争之,乃寝。初得湖州推官,士英索其澄泥砚,不与,乃改廉州。未任,会国变,遂与王元燮结太湖义旅,为一军。吴江吴阳、宜兴卢象观相檄为首尾。攻复湖州,磔降者,三失而三复,转战三月,被流矢洞胸,潜居僧寺,作绝命词十五首,绝粒而死。友人私谥曰‘文节先生’”[6]。王士祯的《感旧集》选录有戴敬夫之绝命词,其中有曰:“逢人漫说宋文山,楼上三年坐卧难。我一布衣饥不死,西山无面复相看。平生不愿垂床死,今日宁知死卧床。忒是便宜儿女子,不将马革走沙场。如冰清袤泪寒瞳,怜汝诸儿不及翁。匿影此山三十载,许儿子孝即臣忠”。《直隶和州志·杂类志》中有:(本孝、移孝)“并老于布衣,以文章节义齐名,无愧先德,洵济美也”。可以说戴本孝兄弟正是遵照父亲的遗愿,走上了不仕清廷的生活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