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二)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名潞,四川美术学院 美术学系,重庆 630000 高名潞(1949— ),男,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研究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及美术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批评和文化史研究。

原文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内容提要:

本篇是高名潞《意派论》的第二部分“‘意派’不是再现的美学”;在这一部分里,作者着重讨论建立在艺术“再现”基础上的西方艺术史和批评理论的局限性,并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讨论再现理论的悖论。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09)04-0001-12

      二、“意派”不是再现的美学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中国自身逻辑的叙事方法?我曾经在《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中区分了西方二元分裂的现代性(美学现代vs社会现代)和中国的整一现代性。我用整一性去描述中国现代性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不但是中国现代艺术史的逻辑,同时也是分析研究和判断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的方法和角度。在我看来,理论方法和实践现象永远是一体的,有什么样的现象,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西方现代艺术历史本身决定了与它相匹配的艺术史方法。同理,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也必须寻找和它匹配的方法,整一现代性就是我的尝试。[1]而这里的“意派”理论就是这个整一性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因此,在讨论中国20世纪以来的艺术现象时,比如那些类似西方“抽象”艺术的时候,我们切忌用西方现代主义(如20世纪早期的形式主义)或者西方后现代主义(如极少主义)的观念去简单化地解释中国这类艺术现象。我们一方面必须看到产生这个现象的社会情境(context)不同于西方,它有自己的具体历史逻辑;另一方面,前面阐述的西方二元论的美学和哲学角度也很难准确地解释它。所以,我提出的“意派”(Yi Pai,or Yi School),恰恰是主张三元的或者多元融合的,而不是二元分离的理论。

      1.意派的原理

      当我把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识、形的极端分离结构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进行比较时,我发现,西方这三种大的艺术范畴,在中国公元9世纪的唐代,就已经提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艺术这个概念,在艺术文献中,艺术史家一般用“图载”这个概念去统括艺术。“图载”就是“用图像去表现”的意思。

      唐代艺术史家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12]意思是,用图像表现的(艺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原理的,这一类就是宗教符号,比如卦象;第二种是表现观念认识的,这一类就是中国的文字学,也就是和文字有关的艺术,比如书法;第三种是表现外形的,就是绘画。在中国古代,绘画的意思就像柏拉图时代的艺术一样,也和模仿相关。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美学的图理、图识和图形正好对应西方的抽象、观念和写实三个现代艺术的范畴。“理”相对于“抽象”,“识”对应于“观念”,“形”对应于“写实”。但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抽象、观念与写实,这三个范畴是相互极端排斥的。而在中国,这三个范畴则是互相亲和重叠的,它们互相渗透和重叠的那一部分,恰恰就是意。(图21a)这在中国古代的诗学、书学、画学和哲学中都有丰富的论述。比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诗是语言概念的艺术,那么画中也有语言和概念的因素,反之亦然。此外,意境理论也是所有中国艺术门类的核心课题。“意境”无疑是一种融合了情、境、物的综合美学理论,当然,它也面临当代性转化的问题。

      

      图21a 中国古代艺术的三个范畴

      

      图21b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图示

      而这个融合的结果就是诗、书和画的核心——“意”学。这个“意”在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常常在不同的时候以不同的概念表达,比如它可能被描述为气韵、神、逸等不同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意”呢?仅就“意”这个概念本身而言,它是指和大脑思维有关的状态。“意”有三重意思:其一,它可以是意义的意思,也就是一件事物的本质意义;其二,是境界的意思,这在传统美学中称为“意境”;其三,是移情或者会意的意思,也就是从客体中体验到主体的意念。比如,在绘画和书法中有所谓“意到笔不到”。这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把这个关于“意”的理论称之为“意派”理论。它不仅是一种元理论,也是对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一种历史意派的梳理和总结。就像西方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一样。

      我们要把“意派”与当代的“写实”概念区分开来。“意派”不是写实和具体再现视觉现实的(non-representational or non-figurative)艺术。但是,意派并不排斥一定的写实手法。“意派”既不是现实的影子,也不是现实的说教。因为“意派”不是现实与艺术二元论的产物。它以自身的自足性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非反映世界。“意派”和中国传统“写意”也不同,因为“写意”虽然强调“意”的表现,但是,它更加关注笔触、语言方式等风格性因素,同时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倾向,这就是为什么“写意”和书法的本质更为接近一些。它是传统文人画的核心。在当代,传统写意画和书法更为程式化,已经失去精神表现的追求。因此,“意派”不是一个风格概念,它不是风格表现主义的,因为后者太注重“情绪”的直白表达和画面效果。相反,“意派”是艺术家冥想的记录和再现,它延续了东方美学的自然观和冥想美学。它不专注于刻意寻找一个外部样式和模式,相反,它专注于寻找言外之“意”的叙述模式,这个叙事注重对艺术家的主观经验的描述和记录。因为,每个叙事者的在场情境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艺术家的叙事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种理、识、形的关系去分析和归纳这些叙事的异同性。

相关文章: